边走边唱0512 发表于 2019-7-5 11:21 
毛时代国家统计局公布过什么?没有公布就等于那些基础数据不存在了?人口数据公布过?大饥荒年代的出生率 ...
别再胡搅蛮缠了。
1985年,为了跟国际接轨,我国国家统计部门决定采用国际通用的GDP统计方法。但是,统计系统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大的大事。中国这么大,全中国的统计人员这么多,当时都不懂GDP统计核算体系,所以,必须自上而下地对全国的统计人员进行培训,此外,在统计信息的采集、统计指标体系的更新、经充组织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要做大量的工作,所以,直到1990年1992年才进行了三年试报,在这三年中,除了GDP统计核算指标体系试报外,还要继续按原来的统计指标体系(“国民收入”统计体系)上报统计数据。直到1993年开始,才正式全部转到新的GDP体系上来。你以为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统计指标体系是说改就能改的?当年为了改这个体系,整整化了8年时间。
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中国根本就没有全国性的统计体系。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央统计调查局和军事统计调查局(简称“中统”和军统”)都是特务组织。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全国性的统计机构,但是,这个过程时间很长、很艰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有80%的人不识字,在很多农村地区,想找一个能代写书信的“先生”都很难,更别提找到那么多基层统计人员了。统计组织的建设更是谈不上。很多基础性数字都是有关人员估计的。(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连全国的人口数都是根据食盐的消费量估算的)。
在美国,GDP真正诞生于1965年。同年,美国统计部门首次编制分产业的GDP数据,以更好地把握生产结构特征。但是,直到1991年,美国才正式将GNP统计改为GDP统计,以同就业、生产率和工业产出等核心经济指标保持一致。
美英两国的统计实践成为GDP国际统计标准的基石。在美英两国上述实践的基础上,联合国以GDP统计为核心,于1953年、1968年、1993年和2008年分别推出“国民账户体系”(SNA)共4个版本,作为宏观经济统计的全球标准。部分因为上述开创性贡献,库兹涅茨和斯通分别于1971年和198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尚且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说,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有关于GDP的基础数据,那无疑就是在吹嘘毛泽东时代我国的统计工作走在了全世界(包括美国)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