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794 3
2019-06-28
孙国峰一直以“贷款创造存款”论来反驳“存款创造贷款”论,新宏观认为,该论有其积极的地方,也有失之偏颇之处。
    “贷款创造存款”实为央行的债务货币发行,新宏观指出它即为债务长周期的基础债务根源;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扭转传统的货币中性的陈旧观念,因为在央行体系下,货币天生带来债务,新宏观命名为外生货币,这是“贷款创造存款”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只能是存款创造贷款,即商行无法自行创造货币,只能通过央行的货币存取创造债务,新宏观称之为债务长周期的衍生债务。孙国峰的错误在于将商行央行化了,混淆了再贷款与贷款两个概念的区别,如此,商行就无钱荒与挤兑了。这是该论的错误所在。
    另外,央行创造基础货币不只贷款,还有买卖,前者即债务美元方式,后者为外汇占款方式。前者由于债务发行,故累积债务无法承受,为了避免美元贬值,于是加息,但这必然导致股市崩盘与经济衰退,于是又发动贸易战,但结果是失去国际货币地位,因为它无法摆脱特里芬悖论。后者为顺差拉动,由于可减少债务积累,故能在较长期间高速增长,比如1850年后的美对英顺差,二战后德日对美顺差,改革开放的中对美顺差,但该模式只适用于小经济体,不可持续,然而,这种货币发行方式却蕴含了货币银行制度变革的方向,即保留其非债务货币的成分,即解决方案要保证货币成为非债务的内生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7-13 11:35:26
信用货币:从何而来,谁的信用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877110675433522421%22%7D&n_type=0&p_from=1

王永利打了孙国峰的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3-21 10:24:50
张二寅 发表于 2019-7-13 11:35
信用货币:从何而来,谁的信用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 ...
我觉得并没有打脸吧。

而且这位王老师文章中的原话——即使是非国家的民间银行,要发行货币并被社会广泛接受,也必须拥有足够大的资本实力和货币储备物,并且要保证及时兑付,严格控制流动性风险。

真的必须是这样吗?

假如社会中彻底没有了现金,老百姓普遍都认识到货币只是一种记账方式,那还会有兑付的问题吗?(就好像让老百姓普遍认识到到黄金、比特币其实没有什么价值一样)

我们还需要看资本实力和货币储备物吗?

我们真正要看的是这些货币流到什么地方,是否流入到了真实的创造价值的环节。(这难道不是一个信息的问题?)

我认为孙老师的“贷款创造存款”没有错啊,甚至还保守了。

假如把货币视为组织生产、生产关系、社会纽带的工具,或者信号。

那存款的存在就是毒瘤啊,它的存在等于是把一种信号给囤积起来,产生利息这个怪物。

任何人获得货币,都是社会整体对其创造价值的一种激励(当然也许还要视情况进行调节),那么他理当让货币循环到下一个价值创造环节,而不是将其囤积闲置起来。

正是因为货币信号的大量囤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富概念都是有问题的),不流动,逼得银行必须以贷款的方式创造新的货币信号,使得货币传递到价值创造的领域,重新发挥作用。

假如社会中不存在各种类型的货币信号囤积行为,货币信号流动畅通无阻的话,也就没有必要不断的创造的新货币信号。

那么通货膨胀/紧缩这种货币现象基本就不会出现了。

人们对货币的理解肯定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增进的,所以货币最健康最本真的状态,肯定不是在货币的历史当中,而在货币的未来之中。

还有,假如货币是一种组织社会的信号,那么任何形式的债务问题也就不应该存在了。一切都应该以股权、甚至数据凭证的方式存在,所有的风险和利益都是均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