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5912 10
2006-03-02

这个问题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也很难简单的凭直观感觉给出答案。

现在学界的普遍看法大概是不支持的,倾向于保守。

这个问题也是和Overconfident紧密相连系的。

这里我给出两篇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以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文章题目后面的大括号内是被引用次数。)

Einhorn, H. and R. Hogarth (1978). “Confidence in Judgment: Persistence of the Illusion of Valid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85(5): 395-416.

Kahneman, D. and D. Lovallo (1993). “Timid choices and bold forecast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risk taking.”
Management Science 39(1): 17-31.

41438.pdf
大小:(1.51 MB)

 马上下载

41439.pdf
大小:(1.64 MB)

只需: 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7 14:11:1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7-10 04:34:00

我觉得既然是心理偏差也就是说学习不能消除。如果今天投资者对某种事件犯了某种心理偏差,经过学习也许能了解自己的错误,并且以后出现同一事件时不会再犯,但是对于不同的事件,他还是会犯原来的那种心理偏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1 15:00:00

我认为,楼上的思路应该是对的。

补充一点,你说“...经过学习也许能了解自己的错误,并且以后出现同一事件时不会再犯,但是对于不同的事件,他还是会犯原来的那种心理偏差的。”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关于什么是所谓“同一事件”的问题。我们知道,人类的学习有一点特殊性就是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人们也知道自己有这种能力。问题的关键,是这种能力到底有多大呢?人和人是不同的,因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认知问题。这种认知问题将会直接导致过度自信的出现。

对于学习的作用问题,我倾向于先将错误用解构法归类,然后分类讨论,再总结出一般规律。

目前我正在进一步研究相关的问题,希望大家积极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5 02:29:00

1、 学习的本质。

从学习博弈的观点看,学习的本质是:第一,重复博弈;第二,形成共同知识

2、共同知识的本质。

共同知识的特点,第一,有限理性;第二,演进。合起来,就构成对绝对理性的一种趋近。即以绝对理性为极限的趋近过程。

3、行为经济学中共同知识的位置。

在行为经济学中,共同知识存在于记忆中,记忆存在于FRAME(框架)中。从晚近的心理学观点解释,记忆是对经验的编码,使经验形成结构。经过编码的经验,介于当下经验和绝对理性之间,是有限理性的。

4、选择(决策)的过程

选择=当下体验+记忆

显然,学习只能作用于记忆框架,却不能作用于当下体验。因为当下体验反映了客体与主体相对性的一面,它是学习所不及的。

5、初步结论

第一, 学习可以使人形成共同知识,且使共同知识越来越趋向于理性(不排除经历过于特殊的人,即使学习,仍可能形成偏异的认知结构)

第二, 当下情境是理性所不及的,人的意向性也是相对的,因此对当下情境的反应(体验)具有理性所不包含的异质性,相对性和差异性。

第三, 正是情境与意向性在当下的相对性,使学习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偏异,虽然学习可以增加对偏异的理性校正机会。

最后顺带说一句,什么是人们面对的“同一件事情”,人们在历时中跨入的,既是同一条河流(就事物普遍性和重复博弈学习形成的共同知识而言),又不是同一条河流(就事物特殊性和个人知识的当下性而言),后者是偏异的根本原因,它内生于事物本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5 12:53:00
jqp兄给了我们一个较为体系化的对于本分析框架,在此表示感谢!

站在基本同意的立场上,我想再请教jqp:

我更为关心的是:每个个体的当下情境和其本身的意向性的组合是否是完全随机的,类似于心理暗示是否完全不会改变客观事件的发生概率呢?我倾向于会!通俗一些,有时人的预见能力可能并且可以成功的控制未来事件的走向。这种情况下,是否学习的意义更加明显?套用你的分析框架,如果上述情况存在,该作何解释?

另外,我还是十分关心个体的当下情境和其本身的意向性的组合的个体特性与差异。这种差异的分布到底是怎样的,是否值得研究,如果是的话,从何处入手呢?说实话,相比较为难弄的分布,我对较为好弄的值域(Range)有更大的兴趣。换句话说,如果是纯随机的组合,那么随机的张力到底有多大?偶然中是否也同样孕育着必然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6 10:39: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6 02:18:00

被你打中要害了

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说,将学习内生于意向性中的情形

我试着解释如下:

第一,内置学习的意向性,近于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不同于主观意志,是主客观的统一

第二,意向性和自由意志,虽然都是实践性的,都是以感性界面面向世界的,但二者区别在于,自由意志不光具有感性和实践性,而且一定具有普遍性于自身之内,因此具有客观性.而意向性既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这是康德式的解释.如果此说成立,则当下的意向性选择,仍可能包含必然性于自身之内.此种意向性,不过是自由意志的当下实践性出口.具体到你说的问题,某些人对未来的控制力强,可能正是通过学习,克服了自身的主观性的结果.当然,自由意志是一绝对理性概念,修正的说法,应是有限的自由意志(对应有限理性).

第三,如果按照柏格森的说法,配合以柏拉图的理念说,则较合你的理论.柏拉图认为回忆是对上界的记忆,则学习只能是生而知之(对应康德的先验,李泽厚的积淀),实质上,是将认识过程取消(我谈学习是从认识论角度说的),或者说把学习当作自发过程.这样一来,自由意志与意向性差不多就混为一体了,柏格森强调意向之流即差异之流,意在将异质性绝对化,将普遍性当作特殊性的特例,将同质性当作异质性的特例,在这个意义上说,也未尝不可以说学习消除偏异.只是这里的偏异是外在于主体的.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规,尼采说的超人,当属此例.

不过,就常理来说,越学习,越自由;越不学习,越不自由.每个个体,只要有成长历史,当下情境的意向,就不可能是完全随机的.就要受共同知识的影响.纯粹个人知识如果建立在排斥共同知识基础上,就反而会不自由.

还没有更仔细地想,想到哪说到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