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你打中要害了
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说,将学习内生于意向性中的情形
我试着解释如下:
第一,内置学习的意向性,近于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不同于主观意志,是主客观的统一
第二,意向性和自由意志,虽然都是实践性的,都是以感性界面面向世界的,但二者区别在于,自由意志不光具有感性和实践性,而且一定具有普遍性于自身之内,因此具有客观性.而意向性既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这是康德式的解释.如果此说成立,则当下的意向性选择,仍可能包含必然性于自身之内.此种意向性,不过是自由意志的当下实践性出口.具体到你说的问题,某些人对未来的控制力强,可能正是通过学习,克服了自身的主观性的结果.当然,自由意志是一绝对理性概念,修正的说法,应是有限的自由意志(对应有限理性).
第三,如果按照柏格森的说法,配合以柏拉图的理念说,则较合你的理论.柏拉图认为回忆是对上界的记忆,则学习只能是生而知之(对应康德的先验,李泽厚的积淀),实质上,是将认识过程取消(我谈学习是从认识论角度说的),或者说把学习当作自发过程.这样一来,自由意志与意向性差不多就混为一体了,柏格森强调意向之流即差异之流,意在将异质性绝对化,将普遍性当作特殊性的特例,将同质性当作异质性的特例,在这个意义上说,也未尝不可以说学习消除偏异.只是这里的偏异是外在于主体的.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规,尼采说的超人,当属此例.
不过,就常理来说,越学习,越自由;越不学习,越不自由.每个个体,只要有成长历史,当下情境的意向,就不可能是完全随机的.就要受共同知识的影响.纯粹个人知识如果建立在排斥共同知识基础上,就反而会不自由.
还没有更仔细地想,想到哪说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