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hedge fund)是基金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其原意是指广泛利用金融衍生物进行投资保值的一类基金(其他大部分基金则对使用金融衍生物有严格限制)。由于广泛大量地涉及到金融衍生物,金融杠杆也是对冲基金的主要操作手法之一。因此对冲基金也常被称为金融杠杆基金(Leverage fund)。无论是叫对冲基金还是叫金融杠杆基金,其近年来的发展都己大大超出了其原本含义。大部分对冲基金以追求高回报为目标,风险高,保值的功能并不强。由于其操作手法灵活多样,特别是其诱人的高投资回报率,使对冲基金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一股实力强大的国际游资。它们以短线为主,大量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专门在国际上寻找各种获利机会。某些对冲基金经理以特定地区或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力目标,寻找机会,一旦这类基金得手,失败的一方(某国政府)将会付出重大代价。甚至对该国经济造成致命打击。这次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对冲基金的种类
目前世界上的对冲基金可大致分为两类:宏观对冲基金(Macro)和套利对冲基金(Arbitrage)。宏观对冲基金是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形势加以评估,预测其股市,汇率或其他经济指标的走势。在时机成熟时入市以获取暴利。像多年前英国,墨西哥的汇率危机及这次亚洲金融危机都是他们成功的例子。
套利对冲基金则是在广泛精确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金融工程模型的基础上,在不同的金融市场,对不同的金融工具,以不同的时间寻找利差(Spread)而获利。
下面对各种不同类型对冲基金作一简单描述:
一、事件驱动型 (Event一Driven〕
又称为“公司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 cycle)”型投资。基金经理在上市公司出现重大事件时寻找投资机会。这些变动包括公司子公司或部门的独立、公司兼并、破产重组、资产重组和股票回购等。根据所用投资工具及投资技巧又可分成下列两种:
1.“问题证券(Distressed Securities)”型。基金经理在某些公司出现重大题材时买入或卖空该公司的证券。根据不同的投资风格,他们可选择银行债券、公司债券、普通股票、优先股票、认股证等。他们也可使用金融杠杆及高风险策略。
2.“风险套利(Risk Arbitrage)”型。一般情况下,当公司出现可能的兼并事件时,被兼并的目标公司股票将会上升,而准备去兼并的公司股票下降。这时买入被兼并公司的股票,同时卖空去兼并的公司的股票,即可达到套利的目的。基金也可利用股票期权达到套利目的而不直接涉及股票。常用的保值工具是“标准普尔卖出期权(S&P put options)”或“卖出期权利差(put options spreads)”。
这类基金的风险较高。一旦兼并行动失败,基金所持有的证券可能被套住而造成巨额损失。
二、市场中和型(Market Neutral)
市场上某些股票的价格变化时,其变化的幅度和时间不同。基金经理利用这种差别去获取利润。并利用同时做多做空来降低市场风险。典型的投资策略是用数量模型挑选出股票组合,然后把一半资金放在做多,一半资金放在做空。比如选出若干个行业中最强的公司和最弱的公司。把一半资金放在最强的公司股票做多,另一半资金放在弱的公司做空,或放在指数期货上做空。
这里面有四种类型:
1.股票做多做空(Long/Short stock)。这主要是为了中和市场风险。虽然理论上讲风险可降到很低,但这会使获利变得很难。因此选择股票是成功的关键。
2.可转换证券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这是最保守的风格之一。基金经理在可转换债券上做多,同时在其支撑股票上做空。当这两种证券之间的价差计算有误差时,基金就可获利。
3.股票指数套利(Stock Index Arbitrage)。基金经理分别在一组股票和指数期货上做多及做空。
4.债券套利(Fixed Income Arbitrage)。在债券市场上同时做多做空。这包括对不同债券及投资策略选择。主要是为了减少收益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全球型(Global):
全球型基金分为3个子类型:
1.国际型(International)。主要关注世界经济变化。在他们感兴趣的市场用“自下而上”的办法去选择股票。对金融衍生物的使用上不如“宏观对冲基金”那样多。
2.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基金经理投资于国际上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金融市场,如亚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等。由于这类市场大部分不允许卖空,经理必须用其他方法来保值。
3.区域性(Regional)。基金经理只关注某些特别的区域。如亚洲、欧洲或拉美。
三、全球宏观型(Global Macro):如前所述。
四、买空型(Short Sellers):
此类基金经理专门寻找股价过高的股票或股票市场,希望在做空后股价会下跌并从中获利。
五、基金中的基金型(Fund Of Funds):
此类基金经理投资于若干个对冲基金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幅度地降低风险并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收益。这类基金的最低投资限额也会比其他对冲基金的为低。
规模和发展
对冲基金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也在全世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根据美国权威的对冲基金研究机构“Managed Account Reports Inc(MAR)”出版的刊物“HEDGE”所做的统计,不包括“基金中的基金”类型,全世界对冲基金的总数大约在3000个左右,管理的资产有1400亿~1500亿美元,共有2000个左右基金管理人。
传统上的对冲基金是以宏观对冲基金为主。但目前其他类型的对冲基金发展很快。其中不乏表现佼佼者。
对冲基金的特点及常用的金融工县
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对冲基金成了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其中攻击、夸大和误解充斥了报纸,电视、研究报告及各种会议上的讨论和发言。但这些人并不清楚对冲基金的结构,也不了解对冲基金的运作和风格。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对冲基金是以流行的各种金融衍生物作为主要投资工具。对亚洲国家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外汇和股票市场的金融衍生物(在美国还包括了大量的债券市场金融衍生物)。这里有国内熟知的外汇/股票期货。外汇掉期。也有一些不太熟悉的,如股票期权、外汇期权、掉期期权、指数期权、指数期货期权。
这些期权又可分为欧洲期权、美国期权和亚洲期权(又称不规则期权)。参与者以市场或某种金融产品的波动性(volatility)为着眼点,利用Black Scholes期权模型深入分析期权价格变化范围并由此作出投资决定。在外汇交易方面,还大量应用了金融工程方法,对多种不同外汇和不同金融衍生物做一揽子交易。这种一揽子交易最终可确保发起人获得风险极低的利差。
可以总结出对冲基金的下列特点:
1.流动性强。对冲基金大部分是以国际金融市场为其舞台,一但他们锁定了目标,就会形成强大的资金流。由于他们不断变换目标,造成这股国际资金的流动性极强。
2.资金量大。由于对冲基金以投资金融衍生物为主。其金融杠杆作用十分强烈。当市场走势非常明显时,大量的投机投资者会蜂拥而至,使市场承受巨大的压力。
3.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他们能及时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金融消息和行情,并迅速地做出反应。可以说,及时丰富的信息是他们获胜的基础。
4.使用现代金融分析工具。现代金融市场已变得如此复杂,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对冲基金借助高级技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功能,金融模型及金融工程模型(以Black一Scholes期权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模型组合)。可随时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分析,并迅速采取行动。
5.高薪聘请第一流的专家。借助数学、金融和计算机专家,不断对市场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模型和新的金融工具。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是公司能够取得成功的保证。
6.从历史记录上看,对冲基金在市场下跌时的表现比市场上升时要好。因为大部分人对市场下跌准备不足,对多种复杂的保值工具也了解不够。而对冲基金可突破大多数区域性投资者在感觉和视野方面的局限性,*数字、计算机和模型等纯理性工具进行判断并作投资决策。
对冲基金借助这些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准确迅速地作出决策,并根据市场反应采取行动。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对冲基金资金量的不断扩大以及一些国家经济结构上存在的一些致命弱点,对冲基金一旦得手后,其影响就不再仅仅涉及独立的公
司和个人,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这并非是对冲基金经理们所能预料得到的,其意义也就远远超过了金融行业甚至经济界而带有了某种政治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
遗憾。但若把一些国家的经济危机简单地归结于对冲基金甚至国际阴谋,实在缺乏有力的证据。
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几乎所有人都赞同的,对冲基金的这种跨国界大资金量的交易行动直接触发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危机。
对冲基金并非上帝
人们往往过分关注对冲基金的成功一面,而忽略了其失败的一面。由于其高风险的特性,对冲基金的败笔也处处可见。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对冲基金经理所面对的市场千变万化,与本国情况有很大不同。对形势的估计也是众说纷坛。基金经理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未来的走势,与市场背道而驰,即使是精心设计的保值策略也无法保证不失误。尽管他们成功的几率高于失败的几率,但失手也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第二,对于那些运气较好,能够预测出未来走向的基金经理,也并不能高枕无忧。金融市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都可能在瞬间改变市场的行情。由于对冲基金所涉及的有些产品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各种非经济因素(政治的、个人的、文化的等)都会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和意想不到的影响。而这肯定是对冲基金经理所无法预料和无法控制的。
第三,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经理所无法预料的另一种风险是全球性的连锁反应。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规模已如此之大,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某一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将会对世界的其他部分产生巨大冲击。这次香港股市暴跌引发的美国及欧洲股市的大幅下跌使许多经济学家和对冲基金经理措手不及。准也无法料到,以美国和欧洲那时的经济状态,其股市会受到亚洲市场这么大的打击。这也就难怪许多对冲基金在亚洲得手却在欧美市场上损失惨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市场机会多,但风险也大。没有人能稳操胜券,也没有人必定是输家。
华尔街期待已久的大场面终于完美无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2月15日,名声赫赫的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 &Co.Inc.,MER.A)与黑石公司(BlackRock)公布了市场期待已久的协议:美林证券的投资管理业务与黑石公司进行合并。这个规模巨大的兼并案所创建的新公司旗下资产将接近万亿美元。
市场的反应同样强烈。在消息宣布的当天,美林证券股价上涨10美分,上升了1.1%;PNC公司,合并前拥有黑石70%股份的大股东,股价上涨1.7美元,涨幅2.6%;而黑石作为这场交易最大的收益者,股价则飙升10.7%,达到14.13美元。
所有的这一切想必都在黑石公司的创建者及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LarryFink)的帷幄运筹之中。事实上,黑石在这场交易中的收益还远不止于此。作为这场交易的总策划,拉里·芬克实施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石三鸟”计划。通过这次合并,一方面削减了PNC公司对黑石公司的控制权,使其股份由原来的70%下降到35%;同时,美林证券虽向新公司投入了60%的资产,但却只得到了49.8%的股份。此外,新公司将在黑石的名下运行并接受董事会的监管,而其董事会的主要成员都将是独立董事。拉里·芬克将担任新公司的执行长兼董事长,美林证券投资管理部门的执行长罗伯特·多尔(Robert Doll)则出任副董事长。
“璞玉”成才
一家万亿美元的新金融巨头的董事长——拉里·芬克真值得为他的超人智慧庆贺一番。而又有谁会想到,这个撼动整个华尔街的计划却是拉里开车离开曼哈顿前往新泽西的路上突发奇想得到的。而之后的仅仅五个星期,这个想法就成为现实。一个天才的意念,总是能使巨大的财富接踵而至。
说起黑石,即便你登陆到公司网站,那寥寥数页的介绍,也实在很难令人感受到这是一家通过债券、股票、组合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形式,在全球管理着4527亿美元资产的美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而另外,该公司还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和财务顾问服务,可谓是华尔街上颇能够呼风唤雨的一家巨无霸机构。
自1999年黑石实现IPO以来,其股价上涨了10倍。根据彭博的统计数据,黑石公司的股票年收益率竟高达45.3%。在黑石公司上市12年后,《财富》杂志终于给予其罕见的高度评价:“它恐怕是华尔街过去10年中最大的成功”。芬克辉煌的业绩使他一度成为摩根士丹利前任首席执行官裴熙亮(PhilipJ.Purcell)的可能继任者,而事实上约翰·麦克(JohnMack)回归大摩担任CEO,背后也是芬克在不倦地穿针引线。周旋于大摩、美林这样的超重量级选手之中的黑石,犹如前拳王泰森等的经纪人唐金一般游刃有余,买进抛出,赚取着巨大的收益。
可是在芬克年幼的时候,父母对他的期望值其实并不高,父母亲总认为他没有哥哥斯蒂夫·芬克聪明。很小时,芬克就在其父亲的鞋厂里做帮工。在取得加利福尼亚大学MBA学位之前,芬克的梦想一直都是从事房地产金融。一位教授无意间的推荐,使他顺利进入了当时的地区投行第一波士顿(F i r s t B o s t o n)。
第一波士顿逐渐识出了芬克这块“璞玉”,并很快就让他挑重担并屡屡晋升。之后他又被调到了固定收益证券部门,负责当时还很新兴的分期贷款抵押债券(MBS)。短短的四年时间里,芬克把这个产品变成了第一波士顿的拳头产品,并带来了每年100万美元的收益,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了。1985年,拉里再接再厉共赢利230万美元,1986年第一季度就赢利130万美元。一时间,拉里成了第一波士顿的超级赚钱机器,并由此成为第一波士顿历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当时他只有28岁。
正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命运女神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美国利率的突然走低,使得芬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86年第二季度芬克的投资仓位就损失了100万美元,懊悔的他痛苦地说道:“我们太冒险了,我恐怕该被炒鱿鱼。”
资本市场上的小金童突然间失去了头上的耀眼光环,而第一波士顿此后对他过于苛刻的指责也使拉里痛心疾首,“我此前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第一波士顿,但我不会原谅他们突然间对我的全盘否定,并忘记了我曾为他们带来了多少收益。”
赚钱之道
现在看来,也许没有当初的愤然离开,就没有今日掌管万亿资产的黑石公司。这次失败也让芬克深刻地意识到严格的管理和规避风险在投资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这种理念所打下的深深烙印,也确确实实成为拉里日后经营管理中的主要指导理念的源泉。
在芬克的黑石公司里,每一位客户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风险的承受程度的服务,黑石对客户这笔资金所做的任何投资都不会超过这个风险度,并让顾客获得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额度。芬克同时设立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认真地检查每位客户的资产组合,即便是一个百万美元的小错,也绝不会放过。他对风险严格控制的谨慎姿态使黑石在投资中罕有大的失误,所有承担着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都对此赞口不绝。
如此卓越的业绩使人不得不好奇他成功的其他秘诀,但芬克却对此反应平淡:“其中最大的秘诀在于我们的开放的企业文化、细腻的工作程序和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我们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做事准则。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决不偏离这套准则。债券投资的成功同样可以复制到股票、零售等其他领域。其实不论是投资什么产品,其管理方式的大框架是一致的。成功的关键就是保持这种一致性而不要受到诱惑,关注业绩,严格控制疏漏。这方面高盛首席营运官 Lloyd Blankfein 才是最好的例子。他最早只负责大宗商品的交易,但由于他一贯坚持这样做,现在他负责整个高盛的所有业务。”
其实,想要在债券市场中赚钱,一般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靠揣测利率的走向,而不可避免,这种与不确定性博弈的做法将使公司成为最终的失败者。另一种就是深挖市场相关联的每个细节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黑石要做的就是避免做第一种投资者,且要超越第二种投资行为,这就不得不借助计算机的伟大力量。而今天,在芬克大手笔研发投入支持下,黑石的投资分析软件已经远远胜于市场几乎所有其他的竞争对手。
在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高等金融产品的同时,芬克也在不断实施着他的实业购并方案。去年6月,黑石以3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著名的高档酒店运营商温帝汉姆酒店集团(Wyndham)。温帝汉姆在美国是与万豪国际、里茨卡尔顿等齐名的酒店品牌,在全球10个国家拥有150家左右的酒店,其中142家以公司名字命名。仅去年黑石就斥资51亿美元收购了另外3家连锁酒店。目前,黑石集团旗下的房地产部设立了总值超过60亿美元的5个基金,专门用来长期投资酒店业务和其他商业地产项目。分析家表示,芬克拿下温帝汉姆后,完全有可能将其全部或部分分拆,再转售给若干买家。在将中档酒店出售给凯悦的案例中,芬克就采用过这样的方法,这是他的拿手好戏。
摩根士丹利的噩梦
现年53岁的拉里·芬克确实堪称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发现,无论是他的投资天赋、领导才能还是社交本领。华尔街的同行认为他拥有最敏锐的头脑。美林公司首席执行官如此描述他:“他的眼睛中闪现着灵光,思维敏捷,富有天赋。虽然这种天赋不同于钢琴家马友友,但他能洞悉任何资本市场上的奇异现象。”
在市场人士看来,合并对于美林来说最大的收获则在于阻止了黑石与美林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的牵手。而追根溯源,当初黑石与摩根士丹利之间的合作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黑石的要价太高。美林的高管层现在应该祈祷上苍保佑:他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黑石的分量太重了,在加上它之后胜利的天平无疑正在朝美林倾斜。
这家新公司在美国本土提供服务时将以黑石的名称出现,而在海外市场将使用美林品牌。2005年美林证券资产管理部门的盈利为4.1亿美元。黑石的赢利则为2.34亿美元。不过,分析师仍对此次交易的定价和交易结构存在疑虑。美林证券的资产分公司赢利水平较黑石更加理想,但交易价格却是相同的。两家公司合并后还将产生管理层的重叠问题。普天寿证券集团(Prudential Equity Group)的分析师麦克·麦约(Michael Mayo)表示:“狭小的厨房中似乎挤进了太多的厨师。”
芬克可不这么认为,他正在期待着下一顿最丰盛的大餐。在被问到黑石自己发展得那么好,为什么还想要与美林合并时,他回答道:“我期待扩展我们在股票领域的版图,完美应该变得更加国际化。就像玩跳背游戏一样,我们现在确实花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过了六七年之后,我们的收益就将成倍猛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