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2948 17
2010-02-25
请问人大法学院民商法哪个导师最牛?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25 14:10:52
人大法学院民商法有朱景文教授、朱力宇教授、范愉教授、张志铭教授、孙国华教授、吕世伦教授、石泰峰教授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7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5 14:11:16
朱景文,1948年生,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1986-87,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CLEEC项目访问学者;1995,日本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和立命馆大学讲学;1996-97,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Fulbright访问教授,哈佛大学法学院东亚法律研究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讲座;1999-2000,荷兰莱顿大学欧洲研究中心高级访问教授,法国巴黎一大比较法学院讲座;1997-2000,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法学院中国法暑期班讲座。

朱景文教授是人大法学理论学科点中青年一代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现代西方法哲学、比较法总论和法社会学。比较法总论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比较法导论》(1992),《世界与中国框架中的比较法》(2000),《关于法律和全球化的几个理论问题》(1998),《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1999),《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2000),《关于欧盟法性质的法理学思考》(2000)。在法社会学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法制发展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1992),《现代西方法社会学》(1994),《中国法制发展报告》(1996),《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1998)。最近出版的《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与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2001)一书是法社会学和比较法学相结合的产物,开拓了比较法与法社会学以及法律全球化研究的新的领域。在现代西方法哲学方向的主要成果包括《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1996)和《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2002)。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方向的主要著作包括译著《法的一般理论》(1986),《法理学》(1996,1999)等。主持的国家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比较法社会学:框架和方法》、八五项目《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教育部博士点项目《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研究》;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有中美法学教育交流项目(1986-87),美国富布赖特项目(1996-97),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999-00),亚洲开发银行项目(1998-99)。现正在承担的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2年重点项目。法国政府奖学金;2001,法国巴黎一大比较法学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和比较法总论。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研究》(1999),《我国立法体制研究》(2000),《论经济人假设在法学研究中运用问题》(1997),《关于欧洲共同司法的构想》(1996),《欧盟人权法的法律渊源》(1999),译著《马克思的幽灵》(1999)。主持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立法体制研究》,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人权的立法与实践》(1997-99)和《欧洲人权法院研究》(2001)。现正在承担的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欧盟的对华人权政策和中国的对策》(2002-20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5 14:11:33
范愉,1953年生,198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硕士,1990-96,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从师日本著名法理学家、亚洲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会长森际康友,1995年获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比较法学、法社会学,以及比较司法制度和比较民事诉讼等。法社会学和比较法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中国裁判制度とその理念の研究》(《名古屋大學法政論集》164号——174号連載(1996——1998),《诉讼爆炸——诉讼的价值、运行机制与权利意识》(1998),《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ADR)研究——兼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1999),《简论马锡五的审判方式》(1999)《法律家素质及法律教育刍论》(2000),《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000),《小额诉讼程序的yan》(2001),译著《比较法》(1999),《法文化的操作性定义》(1997),《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1998),《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1998),《关于清代的民事法》(2000)。承担的项目包括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中西现代诉讼制度及其理念的比较研究》(1996-99),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研究》(1999-2001),福特基金会项目《中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民事诉讼中的“繁简分流”与ADR部分(1999-00)。

范愉博士是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的主要参与人之一,承担了教育部项目《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建设》的子课题:“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建设与中国法制建设之关系”。现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纠纷解决与非诉讼程序研究》(2001-20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5 14:11:43
孙国华,1925年生,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第一期研究生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大法学理论博士点的创始人,学科点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1986年曾经为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学理论课程,是我国法理学界第一位为中央领导同志讲课的教授。60年代曾主持编写全国第一部《国家与法的理论》;82年主持编写全国第一部《法学基础理论》统编教材;七五期间主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苏联东欧法学理论研究》;八五期间主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和概念研究》;九五期间主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法的形成与运作原理》和教育部博士点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法治论》。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领域的主要著作包括《我国人民民主法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955),《谈谈守法》(1955),《法学基础理论》(1986),《对法的性能和作用的几点认识》(1986),《法理学教程》(1994),《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1993),《法理学》(1996,1999),《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1996)。

多年来,孙国华教授培养了一批法理学博士,其中许多已经成为我国法理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如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公丕祥教授,中山大学法律系主任黄建武教授,中央党校法理教研室主任张恒山教授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5 14:11:54
吕世伦,1934年生,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西方法哲学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西方法律史研究会副会长。作为老一代的法理学教授,培养了许多在法理学领域有重要成就的中青年一代学者,如南京师大法理学博士生导师刘旺洪教授,吉林大学法理学博士生导师姚建宗教授,广西师大法律系主任周世中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现代西方法哲学。

吕世伦教授从70年代末就开始从事西方法律思想史和现代西方法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在该领域的主要著作包括《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下)(1986-87)、《黑格尔法律思想研究》(1989)、《西方法律思想源流论》(1993)、《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1997)、《西方法律思想史》(2000)、《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下)(2000)。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主要著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1991)、《列宁法律思想史》(2000)、《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1996)、《现代理论法学原理》(1997)和《法哲学论》(1997)。曾经主持多项国家项目,包括七五教育部博士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列宁法律思想史》、教育部博士点项目《法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的真善美三维构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