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说:“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唯有我们内部的惰怠与腐败。”为了让干部长期保持艰苦奋斗,保持活力、对抗惰怠,内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比如:干部作风八条,警惕惰怠十八条等,可以给我们很多管理上的启发。
华为用非常刚性的评价方法来赋予干部压力,要求高级干部要有使命感,中层干部要有危机感,而使命感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激发出来的,华为用一些危机触发的方式推动干部担责冲锋,主要规定有:
1.中高层管理者年底目标完成率低于80%的,正职要降为副职或给予免职;
2.年度各级主管PBC完成差的最后10%要被降职或者调整,不能提拔副职为正职;
3.业绩不好的团队原则上不能提拔干部;
4.对犯过重大过失的管理者就地免职;被处分的干部一年内不得提拔,更不能跨5.部门提拔;
6.关键事件过程评价不合格的干部也不得提拔
1
惶者生存
华为的干部不是终身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惶者生存,时刻保持危机感,对内不断警醒,才能得以存活下来。
在华为,干部的压力很大,低绩效的员工不一定被清理,但低绩效的干部一定会被免职。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三十年大限快到了。华为公司想不死就得新生,我们的组织、结构、人才……所有一切都要变化。如果不变化,肯定不行。
如果我们抛弃这代人,重新找一代人,这是断层,历史证明不可能成功,那么只有把有经验的人改造成新新人。
我们通过变化,赋予新能量,承前启后,传帮带,使新的东西成长起来。”
在华为的任何角落看不到华为过去的历史,没有一张图片是任正非的形象,全球各地的办公场所看不到哪个中央领导视察华为的照片。
华为一位高管说,华为是一个没有功臣也不承认功臣的公司!老板也是,他退休以后,也不会被供在华为的殿堂里。
华为不需要历史,也不需要功臣。
华为对管理干部的评价是持续有效增长、战略成长和交叉贡献,在成功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各级管理干部,在失败的项目中,认真总结,以防错杀干部,避免评价绝对化的形而上学。
同时要警惕出现制度性的胜利。
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在“彼得反转定律”中说,在大多数组织中,一个人胜任与否,是由组织中的上司而不是外界人士来判定的。
如果上司自己不能胜任,他或许会以制度来评判下属。
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等之类的事,那些缺乏独立判断只是服从而不做决定的员工,往往容易得到晋升,一旦升到必须做决策的职务时,组织才发现他们根本不具备胜任能力。
而从客户或其他深受其害的人看来,他们本来就不胜任。
为了应对这种现实情况,华为采用了三个应对方法:
一是建立干部轮岗和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1996年的市场部大辞职就是典型案例。
二是给干部挑战和试错的机会,尤其是敢于用新干部。
对准备提升的干部,华为将其临时安排到一个项目上作为储备人才,在实战环境中观察和考验其是否能胜任未来更高职位。
如发现不能胜任,以原岗位更需要为由再调回去,既达到考察干部的目的,也让干部有尊严地进退。
三是用后备队和战略预备队对干部队伍进行整体冲刷。
华为2004年第一次提出干部后备队,通过后备队第一次系统清理不胜任干部。
最后面20%的干部属于后进干部,后进干部队伍是优先裁员的对象,后进的人希望摆脱自己后进,就拼命往中间挤,中间的队伍受不了,也就往前跑。
2016年10月,华为从研发集结2000名高级专家及干部,奔赴一线,这一举措一方面可以激活过于稳定的组织;另一方面也会淘汰一部分已不能胜任的干部。
“华大高研班进行过一场辩论,2000个英雄上前线,是炮灰还是炮弹?公司有9万人跟着辩论,到底是炮灰还是炮弹?一定有人是炮灰,有人是炮弹,不是所有人都成灰了。”
2
作风八条
华为始终强调干部要聚焦工作,敢于担责,深入实际,实事求是,摒弃浮躁和形式主义;
要有闻过则喜的工作态度,和用五湖四海的人的心胸;要纠正“跟人”和“站队”现象。
2005年,华为高层警觉到公司最大的风险来自内部,必须保持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
2005年12月在一次EMT民主生活会上,华为讨论通过《EMT自律宣言》,并以集体宣誓方式层层覆盖所有干部,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
后来,自律宣言逐步演化为现在的“干部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