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经济学中均衡价格分析的模型是一条斜向下需求曲线与一条斜向上供给曲线相交,交点的价格就是所谓的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在均衡价格之上,例如价格P1,由于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属于供过于求;在均衡价格之下,例如价格P2,由于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属于供不应求。
这个结论是荒谬的。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需求曲线不变的前提下,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P1是怎么形成的?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P2是怎么形成的?显然价格P1的形成是因为此时期供给量少,价格P2的形成是因为那时期供给量多。
在此时期价格P1对应的供给量一定等于价格P1对应的需求量——不会有供大于求的事件发生。
在那时期价格P2对应的供给量一定等于价格P2对应的需求量——不会有供不应求的事件发生。
在价格P1时期,价格相对较高供给量相对较少,显然,此时生产者会增加生产量增加供给量。新的时期,在生产量增加以后,对应价格P1的需求量,生产量是大于需求量的——供大于求。此时销售量如果要大于需求量,必须降低价格;如果想保持原价格售出,销售量应等于需求量。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新的时期不会一下子增加很多的生产量,产能是逐渐增加的,更新的时期会有更多的供给量,这时可能就会到了价格P2的时期。
在价格P2时期,价格相对较低供给量相对较多,显然,此时生产者会减少生产量减少供给量。更新的时期,在生产量减少以后,对应价格P2的需求量,生产量是小于需求量的——供不应求,此时如果保持原价格售出,这是不理性的,会发生抢购或排队现象,应该是提高价格销售。
之后,生产量与价格交替变化,会在一个区间震荡,很难在某一个一定的生产量或一定的价格处均衡,不再变化。均衡价格是一个理想的不是理性的产物。
均衡价格分析是荒谬的。
在需求曲线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供给量是沿着需求曲线由高到低由左到右变化的,到了最低极右之后,又会沿着需求曲线由低到高由右到左变化,之后会在需求曲线的某一个区段反复变化,变化是经常性的,不变是暂时性的。
不存在均衡价格,存在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处一般也不会市场出清(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在均衡价格处会市场出清),一般会有库存。
均衡价格理论,模型好看,但中看不中用,是错误的模型。但这一模型颇有魔力,很多顶级经济学家被这个模型迷惑,荒谬地解释这个模型。
这个错误的模型应该被放弃了。
范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中,有一个斜向下的需求曲线与垂直的供给曲线的模型,研究市场价格,这个模型比较适用。事实上,在一定时期,供给量可以看成是一定的,这个一定的供给量与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