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环境保护署的顾问分析师,我花了很多时间做研究,想知道提高儿童铅中毒关注度的全国性宣传能否触及目标人群(住在城区老房子里的儿童的父母)。
电影映前广告是普及铅中毒常识的方法之一。我在巴尔的摩的几家影院做了两种现场调查:第一种是观影前调查,弄清人们对铅中毒的认识程度;第二种是观影后调查,弄清映前广告是否发挥了作用。前者用于确定基准线,后者用于确定广告提升意识的程度,以及人们能想起广告中多少内容。
做过几次现场调查后,我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头。我很清楚,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广告记忆率也不过30%~40%(事实上接近25%)。但在影院的调查中,广告记忆率竟然高达60%~80%——比预期的高出一倍,这在公共宣传领域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在下一次做现场调查的时候,我决定在观影后调查中换一些问题,不再问观众能否想起映前广告,而是问他们能记起哪些内容。结果显示,尽管大部分人都宣称自己记得有铅中毒广告,但很少有人能想起广告的具体内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深入研究,我得出了一些结论:大部分人是在影院大厅里不知不觉中搜集到了信息碎片,比如在我们用的桌子上瞄到了环保署标志,跟接受调查的观众擦身而过时听到了“铅中毒”这个词,或是无意中听见接受调查的人离开影院时的只言片语。事实上,只有不到30%的观众能回忆起广告内容,其他人只是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碎片,却自以为看过了广告。那些碎片混在他们的记忆中,我们提的问题则成了粘合剂,使他们把碎片粘到了一起,确信自己看过广告。 
这个例子证明了一个我们通常不愿承认的事实:我们的记忆有真有假,其中假的成分跟真的一样多。就算我们发誓记得清清楚楚,充其量也只是记得片段。这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记忆(无论是真是假)还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活。但在深入探讨记忆有多不可靠之前,不妨先花几分钟了解一下记忆的运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