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2006-3-23 14:31:00

呵呵。谢谢各位厚爱和抬举,我真不敢当。

我06年报考的正是经济学思想史。之所以报这个专业是因为我有志于认识世界的真相,经济学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角度,而历史是用来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最好的工具,但单纯从理性的角度不足以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必须放大眼界,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考察,如是则惟有经济学思想史可以接近目标了。我有这方面的浓厚的兴趣和远大的想法,也认为自己有这个决心和能力,只是觉得年纪偏大(属马之人)、时不我待,恐难有大的建树,现在正处于郁闷期。如果可以得到各位的指导和帮助,那真是我三生有幸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4 1:20: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4 13:40:00

前面的朋友们都谈得不错,补充一下我的想法。

较之与西方,中国古代没有一个广泛的学术团体"风气"和教育制度,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因为西方中世纪的经院,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大学,是培育经济思想的温室。一般认为,经济学说是经济思想的体系化,所以,楼主的主题或许也可以改为“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说落后”。亚当斯密被认为经济学的鼻祖,而他的经济思想几乎都是已有经济思想的大综合。已有思想包括配第、坎替隆、重农学派等,这些先驱的著作能够很好地保存与传统,并针对性进行讨论,各个拥有自己忠实的信徒,阐释并宣扬导师的思想或学说。这对经济思想的传承具有积极的作用,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加上“天才”的大脑,出现了系统的经济学说。经济学说在大学里体系地教授(虽然长期设在道德哲学、法学、官房学等学科下面),例如斯密、萨伊、西尼尔等都是大学教授。随着经济学的繁荣,出现独立的学科和分立的流派,产生了多元的经济思想和学说,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经济学说的发展。另外,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君权与神权的斗争产生了各个国家利益的冲突。经济学家为谋求各自国家的发展,试图从经济入手,发展经济被认为是与外国竞争入手点。

再反过头来对照一下古代中国。先秦(类似上面提到的欧洲的斗争)的“百家争鸣”也争出了中国经济思想的“盛世”。中国统一后,汉初国力的衰弱,发展经济以及后来的抵制匈奴对经济的要求,也出现了经济思想的繁荣期。到了昌盛的唐,国内经济发达,对外贸易频繁,四海称臣,“盛世情节”让人失去了危机感(类似于古罗马,经济发达而经济思想枯竭)。科举制度之风逆经济思想之船而盛之。近代西方经济思想主要繁荣于大约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地球的另一边的中国此时是宋元明清时代,“重农抑商”成为统治阶级主导思想。而西方经济学作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形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者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没有这种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经济思想体系,传承更成了问题。再后来,民族危难,有识之士谋求民族生存之路,“西学东渐”,也可能冲击了中国本来就不成形的经济思想。西风压倒东方,直到今天。

经济思想史既要结合“内史”,也要结合“外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4 13:42: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4 18:46:00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谢谢老师夸奖,很赞同楼主内外史学兼修的说法。

西方走在世界前面的是什么呢?中国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当然是自己的民族的东西,对吧,老师?发掘、整理、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并使之光耀世界是我们的责任义务。

向各位提个建议吧:一、由于20、30年代的经济学家传记性的书籍较少,以后有时间和机会的最好能够整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装订成书激励新人;二、没有读过《中华世纪坛赋》的读一下吧,大声读一下,感觉很好,由于这是经济论坛我就不把它贴上来了,见谅。

我对先秦史、宋史以及近代史很感兴趣,前两者没有怎么接触过,不过后者我在上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课,感觉很好,20、3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大转折的时期,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思索。

有很多学科,都挂上了应用的名字,比如“应用美学”、“应用伦理学”等,我们的经济史学以后也要这样,应用于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在以前的很大部分时间里是受鄙视的,也许就是现在落后的原因),这要靠很多学者的努力,通晓中西十分必要,但是前提是“内史”要整理出来,任务艰巨啊!其实现在有很多传统的管理思想得到了重视,比如孙子、曾国藩等人的思想,不过相比经济史学,这些的应用似乎“微观”了些。

其实我一直在想中国经济学怎么发展下去的问题,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在想这个问题,对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4 19:07: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4 22:29:00

对,中国经济学绝对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而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贴了贾根良教授今年1月份在<社会科学战线>发的<中国经济学革命论>.

45397.pdf
大小:(423.08 K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5 10:25:00
很好啊,诸位多有自己的心得,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7 00:58:00

西方的重农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与中国?

有什么根据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7 01:01:00

虽然杜尔阁有一本著作是为两个中国学生写的,但是是否与中国思想有关,熊彼特的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

另外,德国经济学一直有重农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7 10:17:00
以下是引用lxyglqf在2006-3-27 0:58:00的发言:

西方的重农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与中国?

有什么根据吗?

请看看谈敏教授的《法国重农学派的中国思想渊源》一书,可以较为全面的认识。不过,偶比较同意熊大师的意见就是了。但是,老熊对中国的了解很有限,其一些相关论点并不为中国学者看好。甚至其大作《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本)的译者连大名鼎鼎的陈焕章都译错了,好像是叶坦老师指出的,记得不很清楚了。陈是中国最早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人,是不是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的不清楚,他的《孔门理财学》1911还是1912年出的,胡寄窗先生说过的,忘记在那本书中看到的。现在的人不一定知道他,他还是清朝的翰林,与康有为等人一样尊孔,还写了《孔教论》,最近2 年好像有《孔门理财学》新版出,但没有中译本。这书就是把不言利的儒家实际上有的经济思想用经济学来分析阐述的,学习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一定要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7 10:21:4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7 19:27:00
hong老师你好,《经济分析史》我早就想看了,可惜一直没有找到(论坛上虽有,我现金太少,能麻烦你发一个给我吗?tangsir@126.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7 20:37:00

xiaoyang兄将楼主的主题改为“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说落后”很好。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学术思想的兴旺与否取决多个方面,比如对学术的需求程度、学术的自由度、学术素材的丰富度、学术方法的创新情况。
中国学术思想的兴旺首推先秦,其原因也容易解释,社会的纷乱使得仁人志士都认真的思考这个世界以期改变现状,同时国家间的竞争使得学术气氛空前自由,谁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人员的流动也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学术素材。各派的争鸣使各派的不足展露无遗,这使各派不得不尽力完善自己的学说。
此后的佛学西来,又导致了中国学术思想的一次高峰,这也正是由于新的思想带来了新的素材和新的思考方向,各自的优劣的融合导致一次大的发展。

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学说的落后或许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太早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这导致思想太早趋同和制度缺乏竞争,没有新的素材的出现就象断了河流的源头一样,思想如何发展?另一方面思想的太早趋同和制度的缺乏竞争使得比较适宜于此单一状况的学说发展得更为细致精美,对它的的任何挑战都太不容易,这进一步加强思想和制度的趋同。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静止。
相反,在欧洲,其状况与中国的春秋战国较为相似,这使得思想的繁荣,尤其是经济思想的繁荣更为可能。
其二: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条件好象一直都不算恶劣的(我的史学功底欠佳,只能是估量,请各位谅解),这也使物质方面的要求在大多时候不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国家的政治稳定才是关键。这使得物质方面的思想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政治思想的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学说不仅是如此的适宜于政治的需要,又恰好满足了个体精神需要,物欲上的享受怎么比得上精神上的满足呢?一旦了解或尝到了精神生活的极大满足,物质上的些须不足又何足挂齿呢?这进一步导致了中国贵义贱利的思想,也使得物质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得不真正的重视和发展。(正因为此,我觉得世界的未来要看中国要看儒学并非妄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7 21:04:00

我觉得小白鼠“中国经济学怎么发展下去的问题”提得很好。我说说自己的看法,请各位批评。

我觉得现在算得上是中国搞学术的人的黄金时期。西方的思想传过来了,这次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大太精妙,没有个几十百把年真的很难被消化,我们的前辈只能做一些消化工作,我们却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太平盛世中却可以享受乱世诗人的待遇,真是令人艳羡啊!

我觉得小白鼠应用于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是“中国经济学怎么发展下去的”一个好思路。不分是哪里的思想或学说,拿来分析现实,让实践来检验真理,看看到底对是不对,想想为什么不对,这就可以更接近世界的真相了。

中国的经济学真要发展,还有个学风的大问题,现在的风气,我不说大家都知道。(当然,非我之力可以改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7 21:24:00

中国是当时最大的 农业国,而且当时有很多西方学者来中国学习,利用中国的农业和农业思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思想,进而立说成著,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画上浓重的一笔。再说,国外的重农思想应该不会早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吧(而且中国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很完备的重农思想体系)。

虽然本人目前的证据不是很充分,但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会把它呈现给大家的,我的老师是研究这个方面的, 我会努力向他请教,尽自己绵薄之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7 22:24:00

国外的重农思想应该不会早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吧!!

就连美国30年代的华莱士还学习中国常平仓的思想,作为当时农业政策的基础呢!

只要好好学习,博览群书,就会发现中国实际上经济学方面也远不是“贫史症”者以为的那样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8 00:01:00

"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李约瑟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西方近代科学思想(促进了西方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科学)分裂的局面,在20世纪初结束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有机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方法,与现代科学(非平衡热力学\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耦合,这是中国经济学的"后发优势"啊!中国经济思想难以融入今天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传统文化文本的重新阐释,立足本土经验,吸引西方经济思想中与中国思想方式"兼容"的部分,才是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道路.那时将不是先进与落后的比较,而是"群英"时代.

请大家接着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8 09:16:00

中国经济学的"后发优势"啊!中国经济思想难以融入今天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传统文化文本的重新阐释,立足本土经验,吸引西方经济思想中与中国思想方式"兼容"的部分,才是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道路.那时将不是先进与落后的比较,而是"群英"时代.

经济学分为实证和规范两块。前者牵涉到经济现实的解释,后者牵涉到经济对策的价值判断。随着交流的深入,前者肯定会融合,取两者之长,去其短,或是因碰撞而产生新的东西,也就不再是争鸣了。后者得趋同与否就难说些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8 10:00:4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8 12:54:00
以下是引用letmesee在2006-3-28 9:16:00的发言:

经济学分为实证和规范两块。前者牵涉到经济现实的解释,后者牵涉到经济对策的价值判断。随着交流的深入,前者肯定会融合,取两者之长,去其短,或是因碰撞而产生新的东西,也就不再是争鸣了。后者得趋同与否就难说些了。


在我看来,经济学的实证与规范的两分,事实上是永远无法区分开来的.对现实的解释是企图排除任何人为的干预却又永远无力实现的梦想,这一梦想继承了自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经济学中理想较大的是古典经济学\门格尔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这种经济学都是追求"精确模型"(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从假设出发,在逻辑上打通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所谓的"实证"的,没有价值判断的经济学范式.看起来是那样的,假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不是价值决断的话.但是,我敢说,所有的经济理论都离不开主体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同一文本,在不同的主体看来,绝对不会一模一样!所以,letmesee兄所说的实证经济学的融合,在我看来未必.实证主义发展的结果极可能是演绎主义,脱离现实,数学形式化,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系统\整体的思维)绝不相称,甚至配不上中国传统思想.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地理的学说,即具有历史特定性,这与实证主义大相径庭.这应该成为经济思想史的基本视角之一.事实上,实证主义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语境的"赛先生"并不是科学世界的上帝.

价值判断问题,用这个流派来说明一下.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朱绍文老先生用过"伦理经济学"一词描述.Shionoya说是Ethical approach.不管怎么说,都是肯定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理论包含了价值判断.但是德国历史学派的这种价值判断,对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反映在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联想中国传统思想的"和"与中国现在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联想中国传统思想的"义").美国制度主义,也从来不排除价值判断,社会标准\民众满意等都是对制度与技术变迁效果的评价标准.不幸的是,这两学派的衰落都与他们的价值判断有关.实证主义赢了,经济学死了!

中国经济学必须要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辩护与政策建议,从这点上看,中国的经济学必须具有价值判断!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应该做出的贡献,可以做出如下想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判断(也不仅是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部分,更应该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现实经济政策的预期\效果的评价标准!

PS:插一句与本贴无关的话.本人是个国家主义者与干预主义者,这也是本人主持版面的立场.大家可以自由言论,但是胡言乱语,我可会手起刀落的,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9 15:22:00

所谓实证即是对‘是什么’的考虑,这与数学化与否和有机\系统\整体的思维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有机\系统\整体的思维)。相反,我所指的融合正是讲的用东西方不同的思想积累和方法角度来相互争鸣辨证及不同国情来印证。

同一文本,在不同的主体看来,绝对不会一模一样!”?未必哦,文本还是一样,只是理解不同而已,再说,如果有足够充分的交流,理解的趋同也是可以接受的呀。对事实的认识还是可以趋同的,只是怎么好怎么不好就不一定相同了。

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地理的学说,即具有历史特定性,这与实证主义大相径庭.这应该成为经济思想史的基本视角之一.”经济学是对经济现实的认识,真相只有一个,没有什么历史特定性,倒是经济事实的发生原因可能与历史的地理的原因有关,这也不妨碍认识的趋同甚至统一哦。

实证主义的得失我不想也没有能力评价,不过我还是觉得趋同或融合是必然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9 15:29:00

实证主义发展的结果极可能是演绎主义,脱离现实,数学形式化,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系统\整体的思维)绝不相称。

xiaoyang 兄,实证主义发展的结果会是怎样不说,但为什么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系统\整体的思维)绝不相称呢?学术思考好象没有必要预设其它的判断标准吧,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哦。

xiaoyang 兄赐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9 17:32:00

大家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向各位学习啦!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修正,看了大家的发言想了很多,不过乱糟糟的,等谈到我有思路的时候说说自己的看法.也许以后看到某位的发言会突然有了灵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1 01:06:00

回letmesee:

这个话题太大了,不是方家都不全啊!我只能胡言乱语了,当平时聊天吧.

科学主义思潮占据经济学的高地后,经济学家们纷纷追求逻辑一致,因果必然,"客观"实证.从经济学说史上看,数学彻底占据经济学,也是在这个时候(数学革命爆发于二战结束后不久,),这种经济学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数学形式化是实证主义的结果.

说历史特定性是指实证主义相悖,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经济学,而不是实证主义追求的逻辑一致,因果必然,即"国民经济学"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的对立.实证主义容易滋生"拿来主义"的毛病,全盘西化就是"症状".

同质的经济人假设,是实证主义目的实现的保证.这个假设,是物理学中质点(体积是个不好处理的因素,抽象掉了)在经济学中的"隐喻",凡勃伦称批评经济人是"闪电般计算痛苦与快乐的粘质小球",但补上本能主义心理的观点,本能与习惯是了经济主体的新品质.科学主义对自然科学以外的入侵,受到了伽达默尔的强烈抗议,但是他对科学主义的批评矫枉过正,把解释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唯一合法方法.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也深入两者的影响.但是将经济学极力向任何一方靠拢,都是不合理的.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是对现实理解的重要一环,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认识,要得到相同的结论,就是说"实证",难!弗里德曼可是自己都说过观察不可能排除主体的价值判断哟!比如前两天对中国经济冷热之间,就让非经济人士看了一场笑话.政府可能凭借的还是直觉,推进宏观调控!经济学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但是用数字与符号来代表经济世界,几百年前就有人批评过了.熊彼特和乔治斯库-罗金都是数理经济学的引导人,但是后来两人都反对数学化,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被老萨,希克斯用IS-LM模型一整,失去了太多重要的思想.哈耶克的伟大,不是严格的证明,而是思想的深邃.诺奖经济学得主多是技术上的贡献,思想上的贡献,很多因其不够"客观",不科学而被忽视,所以有人称诺奖是新思想的"绊脚石".

将经济学分成两块,实证与规范,将实证经济学往自然科学上靠,穿上"科学"牌马甲,说得不好听,是"癞蛤蟆想听天鹅肉".经济学始终是社会科学,核心是价值判断,不是自然科学,醉心于规律的发现.回到主题,中国经济学,实证绝不是全部.这两天一直预感实证主义哲学与实证主义方法之间存在应该区分开来的不同点,有时间再找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1 01:07:00

回到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吧,还是那句话,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解释与转化,是极其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1 12:49:00

支持xiaoyang兄的创新诉求。

我有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也当聊天说说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并认为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有两个问题:
一,人类社会发展到底有无一般规律?
二,若有,到底是不是生产力?

我觉得还是有的。但不一定是生产力,生产力只是其表象之一。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偶然性,但其产生之后,就有其必然性了。我认为,其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是:人们追求自己的最大满足(当然,决非仅仅物质满足),但个体的诉求并不相同,个体的谋利能力也有区别(这与政治、经济、技术等都有关系),社会就在不同个体的复杂作用下达成某种平衡。所谓规律就是只怎样达成的平衡及相关的一些东西。在物质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这种合力就体现为生产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1 12:54:00

回到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吧,还是那句话,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解释与转化,是极其重要的.

我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着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其思路和角度与西人迥异。将东西方的东西融合就是发展的方向,当然,其目的有为国为民谋利的一面,也有纯粹的学术的一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1 13:42:00
以下是引用letmesee在2006-3-31 12:49:00的发言:

支持xiaoyang兄的创新诉求。

我有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也当聊天说说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并认为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有两个问题:
一,人类社会发展到底有无一般规律?
二,若有,到底是不是生产力?

我觉得还是有的。但不一定是生产力,生产力只是其表象之一。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偶然性,但其产生之后,就有其必然性了。我认为,其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是:人们追求自己的最大满足(当然,决非仅仅物质满足),但个体的诉求并不相同,个体的谋利能力也有区别(这与政治、经济、技术等都有关系),社会就在不同个体的复杂作用下达成某种平衡。所谓规律就是只怎样达成的平衡及相关的一些东西。在物质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这种合力就体现为生产力。


任何学说体系建立之后,即确实方法与范围,并以确实的方式安排概念之后,接下来就要做两件事:体系内部的发展(development)与精细化(elaborate),体系外部的批评与对立.新古典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内部矛盾,历史学派\制度学派是外部的冲击.

如上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Yuichi Shionoya老先生在其新作中的观点,本人很赞同.

马克思将生产要素分成两大类:资本与劳动,分别人格化为资本家与工人.在这两分的基础上看到的是对立与冲突,(现代经济学的视角也没有新东西,仍然是"和谐论"或"节欲论"),剥削与苦难.这是做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的视角.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比较经典的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他在经济生活的角色,又最终根据他手中拿着是资本的护照还是劳动的护照.社会成了资本与劳动的影子!这是一种精确的逻辑设计,也是在李嘉图体系内部的"发展"与"精细化",我认为也没有摆脱李嘉图恶习(the Ricardian Vice).劳动价值论将劳动置于核心地位,生产力也代表的的劳动的发达程度.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此,生产力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通常批评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生产力标准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于劳动工具,更是难于另人信服.相同的生产力水平而呈现不同的社会形态的例子可不少.

人类社会存在同一的客观规律,我觉得这是人类对理性的自信到了自负的程度.就算有,我觉得也是老子说的"道".一旦说得出来就不是"道"的.经济学是认识的学问,认识有局限永远成为经济学的篱笆."历史招不回,未来不可知".

熊彼特认为经济学有两个"根"(root),一是哲学,二是政策.经济学的实用性与学术性,是生下来就有胎记.不要觉得长在脸上不好看,就去整容美容,搞得跟"自然科学"那样"天生丽质",落得东施效颦的下场!

完了,上课到迟到了,改天再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1 18:59:00
以下是引用xiaoyang在2006-3-31 1:07:00的发言:

回到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吧,还是那句话,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解释与转化,是极其重要的.

版主所言不错,怕就怕偏偏国人反倒来个“东方主义”,戴着有色的镜片看中国文化,这就糟了…大多数人认为推崇中学就是守旧,我十分悲哀这种想法。现代化就是西化吗?中学的一席之地啊!不说了,怪伤心的,只怪自己太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 11:01: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 00:01:00
以下是引用小白鼠在2006-3-31 18:59:00的发言:

版主所言不错,怕就怕偏偏国人反倒来个“东方主义”,戴着有色的镜片看中国文化,这就糟了…大多数人认为推崇中学就是守旧,我十分悲哀这种想法。现代化就是西化吗?中学的一席之地啊!不说了,怪伤心的,只怪自己太笨…

现在经济学界吃香是念着"洋八股"的"洋学究",精深的数学与流利的美式英语成了经济学水平的标志,可笑之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 09:13:00

精深的数学与流利的美式英语成了经济学水平的标志,可笑之至!

——————————————精彩!!!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 12:29:00
以下是引用hong在2006-4-1 9:13:00的发言:

精深的数学与流利的美式英语成了经济学水平的标志,可笑之至!

——————————————精彩!!!支持!!!!

澄清一下,这是贾根良教授论文里面的一句话,很是认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 22:31:00

是,是,偶感觉有必要将贾老师的文章发给大家,请注意偶另外帖子!!

推荐贾老师一篇很有影响的重要论文《中国经济学革命论》,建议大家认真读读!!尤其是博士生同学,可能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9756-1-1.html&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 22:41:1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 21:47:00
以下是引用hong在2006-4-1 22:31:00的发言:

是,是,偶感觉有必要将贾老师的文章发给大家,请注意偶另外帖子!!

推荐贾老师一篇很有影响的重要论文《中国经济学革命论》,建议大家认真读读!!尤其是博士生同学,可能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9756-1-1.html&page=1


贾Sir的这篇论文,是经过多年积累,长时间构思所作.从现实到理论,再回到现实,论述了中国经济学革命的可能与方向.应该引起对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的反思.贾Sir表现出来的理论勇气与功底,令我等敬佩,也期待贾Sir的进一步努力.贾Sir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演化经济学与创新型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紧紧把握演化经济学现代流派理论前沿,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构建中国本土的,现实的经济学.

hong提供的链接由于收录整理的原因,已经失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置顶贴hong提供的资料专辑里面找到贾Sir的<中国经济学革命论>一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 21:48: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