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letmesee:
这个话题太大了,不是方家都不全啊!我只能胡言乱语了,当平时聊天吧.
科学主义思潮占据经济学的高地后,经济学家们纷纷追求逻辑一致,因果必然,"客观"实证.从经济学说史上看,数学彻底占据经济学,也是在这个时候(数学革命爆发于二战结束后不久,),这种经济学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数学形式化是实证主义的结果.
说历史特定性是指实证主义相悖,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经济学,而不是实证主义追求的逻辑一致,因果必然,即"国民经济学"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的对立.实证主义容易滋生"拿来主义"的毛病,全盘西化就是"症状".
同质的经济人假设,是实证主义目的实现的保证.这个假设,是物理学中质点(体积是个不好处理的因素,抽象掉了)在经济学中的"隐喻",凡勃伦称批评经济人是"闪电般计算痛苦与快乐的粘质小球",但补上本能主义心理的观点,本能与习惯是了经济主体的新品质.科学主义对自然科学以外的入侵,受到了伽达默尔的强烈抗议,但是他对科学主义的批评矫枉过正,把解释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唯一合法方法.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也深入两者的影响.但是将经济学极力向任何一方靠拢,都是不合理的.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是对现实理解的重要一环,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认识,要得到相同的结论,就是说"实证",难!弗里德曼可是自己都说过观察不可能排除主体的价值判断哟!比如前两天对中国经济冷热之间,就让非经济人士看了一场笑话.政府可能凭借的还是直觉,推进宏观调控!经济学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但是用数字与符号来代表经济世界,几百年前就有人批评过了.熊彼特和乔治斯库-罗金都是数理经济学的引导人,但是后来两人都反对数学化,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被老萨,希克斯用IS-LM模型一整,失去了太多重要的思想.哈耶克的伟大,不是严格的证明,而是思想的深邃.诺奖经济学得主多是技术上的贡献,思想上的贡献,很多因其不够"客观",不科学而被忽视,所以有人称诺奖是新思想的"绊脚石".
将经济学分成两块,实证与规范,将实证经济学往自然科学上靠,穿上"科学"牌马甲,说得不好听,是"癞蛤蟆想听天鹅肉".经济学始终是社会科学,核心是价值判断,不是自然科学,醉心于规律的发现.回到主题,中国经济学,实证绝不是全部.这两天一直预感实证主义哲学与实证主义方法之间存在应该区分开来的不同点,有时间再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