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当前中国房价水平的两个基本判断
国际上衡量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有多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标准,其中房价收入比(即住房价格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是一个代表性指标,主要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处于居民收入能够支撑的合理水平。这关系到民众的安居乐业,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国的房价收入比。
近期,由九三学社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等人所做的《上海房地产发展趋势分析》透露,2008年上海房价收入比是12倍。根据《分析》,美国的房价收入比是5倍,而英国的相应数字是4倍。无独有偶,中国社科院的《经济蓝皮书》也表示全国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达到8.3倍,他们认为该指标的合适区间应该在3-6倍。由于《分析》引用的国际比较数据正好落在该范围内,或许我们可以合理猜测:这个“合适”区间就是国际对比得来。
此外,2010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显示:2009年全国商品房平均为4695元/平方米。那么100平方米的一套房大约是47万元。而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9年是17175元 ,那么按照一家三口计算,家庭年收入就是51525元。由此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就是9.1倍。这与上述数据基本吻合。
这些数据一时间被人广泛引用,却较少根据经济制度环境的差异认真地分析数据。给定中国平均房价和家庭年收入比为9.1倍,而美国是5倍。如果只是直观地横向比较,很容易得出“大部分中国人买不起房”或“中国的房价比美国、英国高很多”的结论,进而被放大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泡沫,引起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然而,尽管以上中国房价收入比的数据表面看来大大高出国际通常标准,如果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房价,同时考虑中外房地产税收制度的差异,即使采用同样的数据来分析,我们也许会得出不一样的判断。
基本判断1:从国际横向比较的视角考察,如果用动态的眼光看,即考虑收入增幅的显著差异 ,中国的真实(理性预期)房价收入比也许并不比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多少。
因为普通民众购房需要贷款 ,而贷款又是由未来若干年的名义收入偿还的,将来的收入会影响当前的消费(也是现代经济学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平滑消费的基本结论)。考虑中国依然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起飞阶段,预计未来一二十年间居民个人收入的增幅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显然,如果不考虑贷款限制,在利息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与预期年收入增长4%的消费者相比,预期年收入增长10%以上的消费者将会有更大的负债和偿还能力。
运用经济学的惯常假设:存在这样一个地球人,无论他选择中国还是美国生活,今年他的年收入是10万,想在当前购买一套房子,那么他的理性决策是什么呢?根据上述房价收入比,现在中国的平均房价91万,美国的平均房价则为50万。如果他选择生活在中国,他的收入按照平均年增长速度10.19%增长 。那么他未来15年的总收入将会是322万左右(由于是相对比较,可以不考虑收入的贴现)。按照现在的房价和未来15年的总收入相比,中国人面对的倍率就是大约0.28。那么美国呢?过去十年美国的年均增长率大约是4%。按照这个速度计算未来15年的总收入是大约200万。那么其房价收入比就是0.25。由于两国的房价收入比没有什么明显差异,其结论就是,只要他有购房意愿,无论是生活在美国或中国,他都会选择买房子。
看了这个数字,我们还能够得出“中国目前的房价比美国高很多,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子”的结论吗?而这样的计算,要求的唯一假设就是人们的期望是未来的中国增长率至少15年内能够维持目前的水平,而这并非过于乐观的臆测,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别是后者将成为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众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目前的增长至少还能维持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
这个结论(0.28 比0.25)和表面数字(9.1比5)的差异就是因为考虑了中美两国完全不同的增长率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全面衡量居民对于住房的可支付能力时,应该把居民收入的预期增长考虑进去(实际上,不少购房者也是这么考虑的),如果忽视动态而简单静态对比发达国家数据,不仅会带来个人理财决策上的错误判断,也会给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错误的依据。
如果进一步考虑中美两国房地产税收制度的差异,中国的房价收入比也许反而是低于美国的房价收入比的。在房地产税收方面,美国每年都要交地产税,而中国则是70年一次性预交制。这里暂不讨论这两种制度的优劣,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个制度的差异如何体现在前述案例的房价收入比上。
美国的地产税大约是每年1%到3%,以2%计。如果房价没有任何上升,70年每年都要交10000元。若按照5%的利率折现,总额接近20万元。这笔钱与物管费有点类似。它是拥有了这个房产之后,所使用的城市公共物品的费用。而在中国这笔费用已经包含在房价里面了。这样,可供对比的美国房价收入比实际是0.35,即(50+20)/200,超过中国相应指标数值25%。由于有这种比较和预期,就造成了当前房价快速上升的原因之一。
基本判断2:从国内纵向比较的视角考察,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的年均增速明显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从而房价的可承受能力总体上是逐步增长的。1998年以来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增长了141.3%,年均增长6.1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16.6%,年均增长10.19%。

综上所述,我们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从总体和平均意义上看,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考察,当前中国的房价还没有高到即将崩盘的局面,虽然短期内向上波动的幅度比较大,但是依然处于一个可控和可承受的上行轨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房价应该是一个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水平的函数。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只要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持续向好,未来房价还有进一步合理上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