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关于虚拟经济的基本原理,剖析美国次贷危机,认为次贷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虚拟经济周期运动的内生产物,深层原因在于强势美元格局形成过度消费和虚拟资本膨胀间相互加强的循环,导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过度偏离。
关键词:次贷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市场经济表现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同时发展、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依存、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从均衡异化为非均衡再向均衡复归的周期性循坏。随着以虚拟资产为载体的大规模资金流动逐步代替贸易、投资等实体经济成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流,整个经济正在迅速虚拟化。由于虚拟经济的实体是虚拟资本,因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虚拟资本的深刻分析成为理解虚拟经济运行的理论依据。
一、《资本论》对虚拟经济的概括
(一)虚拟经济产生的两个来源
马克思把虚拟经济看做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信用产生了虚拟资本,同一些货币反复使用,可充当多次存款的工具,执行多次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收入资本化条件下,同一张所有权或债权凭证反复交易形成纯粹的虚拟资本。生息资本借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参与分割职能资本创造的平均利润获得利息,逐渐使“资本是一个自行增值的自动机的观念牢固地树立起来了”。任何一笔收入都可幻想成一定资本带来的利息,即把收入资本化。股票、债券等一切资本所有权证书凭借其定期获得收入而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被视为可以独立地获取收入,成为不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二重性
1.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双重作用。虚拟资本最初是从实体经济中产生的剩余资本转化而来的,实物资本或实体经济是虚拟资本存在的依托,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利润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因此,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转将给虚拟经济提供坚实的支撑;另一方面,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再输送维持整个虚拟经济所必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流,虚拟经济运转就可能出现停滞甚至重大危机。
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二重功能。积极功能表现为:一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信用的数量和生产的价值量一起增长,信用的期限也会随着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延长。在这里是互相影响的。生产过程的发展促使信用扩大,而信用又引起工商业活动的增长。”商业信用使经济的扩张、交易的扩张突破现有资本的限制。在收入资本化条件下,通过股票、债券筹资使企业发展突破自身的积累规模。二是降低经济体系的风险。有价证券进入市场流通,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回避机制;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把金融交易中的风险直接作为交易对象,进行金融风险的分解和控制。虚拟经济还通过套期保值、风险转移等手段平滑实体经济波动的幅度。三是虚拟经济市场活跃产生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会拉动实体经济增长。消极功能表现在:一是在货币虚拟化基础上导致虚拟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账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和信用基础。二是不仅虚拟经济膨胀可能刺激通货膨胀,在信用动摇时期,“一切现实的财富都会要求现实地、突然地转化为货币,转化为金和银。”虚拟经济过冷导致消费品和投资品市场低迷,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
(三)虚拟经济周期运动与泡沫化
伴随虚拟经济种类和规模的扩大,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趋弱。马克思指出:“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一种狂热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做媒介而赚到钱。”资本的贪婪总是驱使(虚拟)资本直接在货币和金融资产流通领域寻找发财的门路,虚拟经济脱离实际生产过程而实现了价值增值。金融衍生化程度的加深及其交易的发展使虚拟经济的虚拟成分日益增加,当信用扩张、大量资金流入,资产价格暴涨,虚拟经济急剧泡沫化,形成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严重失衡。在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过度背离达到某种临界状态,虚拟资本泡沫被刺破,金融危机以强制的方式将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大幅度收敛到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水平,重新开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周期运动的新一轮循环。
二、虚拟经济演进与次贷危机
(一)次贷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经济虚拟化过程的内生产物
1.围绕高附加值、低资源耗费行业推动经济运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效率要求。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断进行着主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其基本取向是非实体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体系内所占比重扩大。美国自1980年代开始按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制造业转移到拉丁美洲和东南亚,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服务业中心。资料显示,从1950年到2007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7%降至11.7%,同期金融服务业占比则从15%上升至33%。
2.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成为美国经济“去工业化”的外部保障。美国可通过保持经常项目逆差、输出美元、进口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求,在美国国内继续维持庞大的制造业实体己不必要。同时,对美贸易顺差国家则以生活必需品和资源出口换取美国国债及其他金融资产,这就使部分国家逆差持续累积、部分国家顺差持续累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日益加重,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顺差国巨额外汇储备试图通过购买美国金融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是对美国证券资产持续扩大的需求不断压低市场利率,继而拉低居民储蓄率、带动债券巨量发行。
3.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周期性运动。伴随虚拟经济总量、结构变化及功能转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主导性不断增强,二者间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为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附着物逐步走向独立,摆脱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支配实体经济发展,最后在实体经济终极制约作用下做收敛的周期运动。脱离的过程就是资产价格膨胀过程,反复不断的收敛即波动,突然大幅度收敛即危机。
(二)信用危机和资产价格危机是次贷危机的表现和直接原因
1.利率下降导致信用膨胀。在利益的驱使下,金融机构全力开发没有良好资信记录和抵押资产的低收入人群,即发放次级抵押贷款。虽然识别借款人资质进行差异化贷款是银行经营安全的前提,但对金融机构而言,只要贷款数目足够大,个别风险损失完全可通过“组合贷款”的结余利润冲销;对买房者来说,只要利率水平不断下降,房价不断上涨,“以房养房”的无风险套利效果就必定达成。于是,过度贷款(借款)现象由于次级贷款市场上借、贷双方合作博弈而产生,以支持投资和消费、防止衰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演变为房地产虚拟经济领域自我无度膨胀式信用扩张。
2.资产升值预期下的次级债泡沫。金融机构运用高杠杆发放次级贷款,贷款发放完成后,次贷再被分解重构成次级按揭证券,打包出售给其他机构投资者,各路买家以这些金融资产为抵押再次向银行申请贷款,在此基础上重新生成次级按揭证券衍生品,在债券市场上再次出售。此外,杠杆操作具有高风险性,为给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行为提供担保,信用违约掉期(CDS)技术被创新出来,它以另一家保险公司或银行为担保机构进行CDS买卖。CDS这样的金融新产品进行的完全是柜台交易,定价机制不透明,没有保证金要求,是缺乏风险追踪控制的制度设计。由于与投资实体经济相比,投资股票、债券等虚拟经济可以快速收回投资取得收益,当太多的资金参与证券化产品循环和炒作,会引起市场上关于资产升值的普遍预期,房地产价格、次级债券价格因而在相当长时间呈现较大幅度的和非理性的上涨。
3.信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起次贷危机。在美国经济虚拟化过程中,为支持本国进口需求而输出美元及降息向经济注入流动性,都增加了货币发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放贷能力,银根松动,信用扩张;更多的流动性流入股市、债券和房地产领域,致使资产价格上涨。资产价格高涨降低了抵押贷款风险,乐观预期刺激着投资需求,诱致金融机构扩大信用供给,促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扬。为回笼货币,从2004年6月至2006年8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利率从1%升至5.25%,这使得借款者的还贷成本大幅提高,低收入者的真实信用状况暴露,债务拖欠比率和违约率明显上升,市场信心匮乏、恐慌情绪蔓延,流动性逐步丧失,已积累巨大风险的房地产虚拟资本泡沫被刺破,引发金融海啸。次贷危机表现为信用急剧萎缩和资产价格暴跌的危机。
(三)次贷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强势美元格局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过度偏离
1.去工业化、金融创新共同推动经济虚拟化。美国在去工业化进程中,不仅凭借强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透支,保持了全球主要的经常账户逆差国地位,向国内提供廉价消费品,而且由于征收“铸币税”可方便转嫁金融创新失败的风险,使美国具有发动金融自由化和开发新的金融工具获取创新收益的独特优势,这就吸引全球资本流入,利率降低,资产价格膨胀,进而巩固了美国社会在信用扩张时期形成的“负债消费”、“过度消费”模式。金融创新基于股市、债市繁荣通过财富效应产生对失业产业工人的“收入补偿”,支撑了美国国民消费,减少制造业外迁的社会摩擦,推动美国经济系统内部实体经济子系统不断收缩和虚拟价值总量膨胀。
2.次贷危机是对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的强制纠偏。虚拟经济的稳定性归根到底是以虚拟资本能最终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前提,虚拟经济的独特定价方式涉及利息率和人们的预期,加之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和人们的从众心理,作为“观念/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必定引起过度投机和泡沫化,即使是意外扰动,也可能急剧拉升人们的风险敏感度,打击市场信心,造成资产价格波动、经济动荡。次贷危机以极端形式强制地挤出泡沫,将虚拟经济拖回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再平衡阶段。
作者简介:季小立(1972-),男,江苏靖江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 季小立 来源:《经济纵横》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