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上海将建立信贷转让市场的消息激起了业内的广泛兴趣。在肯定该市场的种种便利之余,业内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称,风险控制和具体制度安排将是关键所在。
风险控制面临考验
本月初在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上海推出信贷转让市场已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目前正在建系统,预计春节后有望挂牌交易。1月5日,上海市政府网站也披露了这一情况。
“目前银行间的信贷转让是私下一对一交易,没有集中市场,但一般双方对资产情况、风险状况都比较了解。”一位国有银行研究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信贷转让市场好处在于价格发现、寻找匹配的竞争对手更为便捷。”
而在去年人民币新增贷款“井喷”,且今年银行仍有放贷冲动的情况下,推出信贷转让市场给风险控制带来的考验成为业内最关心的话题。
上述银行人士认为,信贷和其他标准化产品不同,在交易过程中的制度安排和风险控制最为重要。“比如建立统一市场后,交易方将不会局限在上海地区,就会牵涉到异地、跨区间情况的了解;又比如,是否牵涉到产权和质押的问题,还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承担风险。”他表示。
该人士接着说:“还有信贷转让市场的定位问题,这个平台是纯粹的信息发布,还是承担一定的交易对手风险;或者,可能建立初期是集中式的,让转让市场承担一定的中介角色,成熟之后逐步发展为分散式的,形成一对一的无形市场。”
信息不对称:市场核心问题
“在银行风险和资产证券化都相对谨慎的当前,推出时点值得关注,因为信贷转让市场是变相的资产证券化,而且这会使得一些贷款表外化,监管层的控制将受到挑战。”东方证券银行业高级研究员金麟则对本报说。
金麟表示:“信贷转让市场的核心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的控制不仅在前端,还有贷中和贷后的管理,资产转让后可能会不便于贷中、贷后管理,一旦出现资产质量问题也未必能及时调整。而即便引入外部评估机构,作用也不一定会很大,因为我们的信息服务商能力相对缺乏。”
“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于信息服务相对缺乏可能带来的逆向选择情况,也就是机构可能不愿意转让最优质的资产,时间久了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金麟说道,“现在银行往往通过信贷类信托理财产品,倾向于把最优质的信贷资产卖给自己的客户,因此有了'隐形担保’作用,但是如果交易方是非特定主体,就会有道德风险的存在。”
去年12月初,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就曾公开指出,正在研究信贷转让市场,目的在于盘活银行信贷资产,下一步还将研究发展信贷资产支持债券、建立保单转让市场等,这些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对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出的新要求。
此外,根据上海市政府官方网站,今年上海还将重点推进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市场、信托登记服务体系等的建设,加快票据市场、保险市场发展,推动跨境ETF产品上市以及外资法人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发债,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试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工作等。【作者:曹金玲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