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入了经济学的门
一开始,矢志做一个小小的园丁,整天为祖国的教育操心,却也乐
后来,众多的选择,胡乱的选择,就了解了经济学,走近了经管人,也将要成为经管人了
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如何来判定呢?当前是要有科研成果,并标有各种研究指标,我们批判,只注重数量,只注重数据,可能会错过很多,比如并不多产论文,但的确在做重要的研究的人员,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和尊重,像是在遭受冷落。
我们都说,现象、本质,前后,对错,是否等等,因此我想,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我这里,只把经济学家分为两类,逐名多于逐学;逐学多于逐名。
相信每一位初识经济学世界的学者,都深深被妙不可言的知识所吸引,此时并无声明所累,之后,就开始稍有复杂:相互比较,话语权,权威性,甚至,阅读量,支持者人数……
相信声明与学识是紧密联系的,真正有学识的人,若干年后,他的理论见解总是会让人从现实实践的谜团中脱身出来,而纵使当前大名鼎鼎,不过现世而已,他自己怕不是也是明明白白知道的,当他发表众多言论的时候。
现世和后世,为什么还在意后世呢?在意后世名声与现世又有何不同吗?就值得赞扬吗?在乎声明就有错吗?当然并非。
有一次听赖建成先生讲座,谈到自己从事经济史研究,他讲(大意):当时我去台湾清华大学面试任教,当时面试的人就定下要我来,他说再有五年我们也找不到简历这么好的研究经济史的学者,经济史在当时很冷门,可是,也会胡牌啊。当时有个日本学生说中国发展不起来,因为都只看眼下,没有人长远的看,多做些基础研究,多做些有利于将来发展的研究,不然,怎么发展的起来啊。”听了赖先生的讲座,我陷入思考,做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儿,我想,重学多于重名的学者,经济学家,大概想的当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