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书记 发表于 2010-3-4 17:43劳动力相对于资产长期处于过剩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充分就业骗局无法实现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就是社会总工资无法购买社会总产品,导致产品无法卖出去最后引发这个社会的借贷消费也就是透支消费,然后商品被卖出去了,然后资本家继续生产可是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扭转整个社会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最后导致整个社会既要还贷还要继续生活消费,最后导致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无法调和最后爆发危机。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23:35
从社会现象来说,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是通货膨胀
从生产供给来说,物价上升供给增加,持续失业需求减少,必然供大于需。
你说的本质根本就是从两个不同方面来描述同一件事情。
分析一不涉及股市,二不阐明利率。
请简单回答我几个问题:为什么银行会提供次贷?这些次贷是怎么被消化掉的?您文中说的相对过剩到底是什么东西相对过剩?是信用还是?


王书记 发表于 2010-3-5 00:48好的我来回答:1、在资本国家银行都是由金融寡头控制的,他们不但涉及金融领域并且他们也控制产业,他们为了把产业上过剩的商品卖出去,就要刺激劳动者借贷消费因此必须提供次贷。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23:35
从社会现象来说,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是通货膨胀
从生产供给来说,物价上升供给增加,持续失业需求减少,必然供大于需。
你说的本质根本就是从两个不同方面来描述同一件事情。
分析一不涉及股市,二不阐明利率。
请简单回答我几个问题:为什么银行会提供次贷?这些次贷是怎么被消化掉的?您文中说的相对过剩到底是什么东西相对过剩?是信用还是?
2、这些次贷的消化是通过劳动者日后的还贷来消化的可是劳动者后面既要生活还要还贷所以最后必然导致贷款还不上。
3、我文中的过剩指的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相对于支付能力过剩了,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需求被满足所以过剩,而是因为大家买不起所以卖不出去导致过剩。
因为如果消费者能够刚好消费掉所有商品那岂不是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了吗?那么资本主义再生产岂不是就停留在简单再生产阶段吗?因为资本家不可能让整个社会的预付工资能够买得起全部商品,他们必然会不断压低工资提高物价。最后也必然会导致工资总额远小于商品总价格。导致商品滞销,引发全社会的借贷消费。
另外股市和利率其实已经融合在资本家的经济政策中了,因为只有生产才增加财富,股市不过就是赌场而已,股息也好银行利息也好都来源于生产,因为纯粹的金融不过是货币化劳动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转移罢了,并不是财富的增加。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5 23:57
楼主我们假设有这么个社会,这个社会生产和供给平衡,但是这个国家由于某个原因失业大增,供给大量减少,物价大增,请问这个处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期的社会现象是经济危机吗?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5 17:05都是套套逻辑,从社会现象来说,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是通货膨胀。从生产供给来说,物价上升供给增加,持续失业需求减少,必然供大于需。你说的本质根本就是从两个不同方面来描述同一件事情。你完全没有说明这两种社会现象和供给现象的因果关系,你肯定是由于供给导致的社会现象?王书记 发表于 2010-3-5 00:48好的我来回答:1、在资本国家银行都是由金融寡头控制的,他们不但涉及金融领域并且他们也控制产业,他们为了把产业上过剩的商品卖出去,就要刺激劳动者借贷消费因此必须提供次贷。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23:35
从社会现象来说,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是通货膨胀
从生产供给来说,物价上升供给增加,持续失业需求减少,必然供大于需。
你说的本质根本就是从两个不同方面来描述同一件事情。
分析一不涉及股市,二不阐明利率。
请简单回答我几个问题:为什么银行会提供次贷?这些次贷是怎么被消化掉的?您文中说的相对过剩到底是什么东西相对过剩?是信用还是?
2、这些次贷的消化是通过劳动者日后的还贷来消化的可是劳动者后面既要生活还要还贷所以最后必然导致贷款还不上。
3、我文中的过剩指的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相对于支付能力过剩了,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需求被满足所以过剩,而是因为大家买不起所以卖不出去导致过剩。
因为如果消费者能够刚好消费掉所有商品那岂不是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了吗?那么资本主义再生产岂不是就停留在简单再生产阶段吗?因为资本家不可能让整个社会的预付工资能够买得起全部商品,他们必然会不断压低工资提高物价。最后也必然会导致工资总额远小于商品总价格。导致商品滞销,引发全社会的借贷消费。
另外股市和利率其实已经融合在资本家的经济政策中了,因为只有生产才增加财富,股市不过就是赌场而已,股息也好银行利息也好都来源于生产,因为纯粹的金融不过是货币化劳动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转移罢了,并不是财富的增加。
因为如果消费者能够刚好消费掉所有商品那岂不是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了吗?这个结论怎么来的?资本家消费的多怎么叫无力可图?
最后点下利率的作用,来说明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利率。次贷是在在预期低利率时期形成时,因为这个时期每年需要还的房贷较低,在高利率的时候崩盘的,因为那些中低产阶级吃不消了。那么在低利率的时候,人们能够承受房贷,是有支付能力的,为什么叫过度供给呢?但是国家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低利率呢?在高利率时,当然是供大于需,可是这个是造成社会现象的本质吗?为什么我不可以说是因为工人的劳动不足导致他们的窘境?

王书记 发表于 2010-3-6 11:58失业大增的本质原因是生产力大发展导致需要的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可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并不会减少,可是因为失业会导致社会的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商品滞销,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就会爆发经济危机,也就是生产因为商品的滞销而萎缩,然后失业继续增加,然后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导致商品堆积继续下去,危机就爆发了。kiku1111 发表于 2010-3-5 23:57
楼主我们假设有这么个社会,这个社会生产和供给平衡,但是这个国家由于某个原因失业大增,供给大量减少,物价大增,请问这个处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期的社会现象是经济危机吗?
所以你说的现象一旦达到一个度那么危机就会爆发。而这个度在不同时期也是不一样的。
不过缓解经济危机的惯用方法 无论是降息还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用 销毁商品 、降低物价等方法做到的。
不过也能促进工时制度的改革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6 17:55这个国家遭遇了天灾,某些人被迫失业。经济危机的解释自古就是从两条路来理解,一个供给,一个需求。只是现在的主流是从供给上来说。王书记 发表于 2010-3-6 11:58失业大增的本质原因是生产力大发展导致需要的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可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并不会减少,可是因为失业会导致社会的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商品滞销,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就会爆发经济危机,也就是生产因为商品的滞销而萎缩,然后失业继续增加,然后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导致商品堆积继续下去,危机就爆发了。kiku1111 发表于 2010-3-5 23:57
楼主我们假设有这么个社会,这个社会生产和供给平衡,但是这个国家由于某个原因失业大增,供给大量减少,物价大增,请问这个处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期的社会现象是经济危机吗?
所以你说的现象一旦达到一个度那么危机就会爆发。而这个度在不同时期也是不一样的。
不过缓解经济危机的惯用方法 无论是降息还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用 销毁商品 、降低物价等方法做到的。
不过也能促进工时制度的改革
失业大增的本质原因是生产力大发展导致需要的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好吧,现在智利失业率大增,本质是因为生产力大发展导致需要的劳动力进一步减少,楼主,真有你的!!!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6 18:00
从社会现象来说,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是通货膨胀。从生产供给来说,物价上升供给增加,持续失业需求减少,必然供大于需。你说的本质根本就是从两个不同方面来描述同一件事情。你完全没有说明这两种社会现象和供给现象的因果关系,你肯定是由于供给导致的社会现象?
楼主还是解释下我这个问题吧,这是我一直疑惑的,也一直希望有人能给我解答。

王书记 发表于 2010-3-6 18:14可是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失业这个才是最本质的东西,因为生产力发展以后需要的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个是整个社会失业的最深层的原因,而一些战争灾难可以加剧失业。不过这个不是本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其实就是支付能力不足导致的印钞膨胀。岗位的减少是由于生产力发展需要劳动力减少造成的,那些什么通胀也好利率也好都是表面现象而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要根本解决那么就要从生产关系入手改革生产关系,改变分配方式让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买得起的需求)增加才是根本,否则不等价交换不断积累必然导致一方东西积累越来越多,另一方越来越少最后导致交换无法进行从而直接影响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导致危机。kiku1111 发表于 2010-3-6 18:00
从社会现象来说,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是通货膨胀。从生产供给来说,物价上升供给增加,持续失业需求减少,必然供大于需。你说的本质根本就是从两个不同方面来描述同一件事情。你完全没有说明这两种社会现象和供给现象的因果关系,你肯定是由于供给导致的社会现象?
楼主还是解释下我这个问题吧,这是我一直疑惑的,也一直希望有人能给我解答。
你自己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从社会现象来说”从而也能知道你只看到了现象,可是这个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他的内容和本质决定的,我们应该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失业率不断提高是因为生产力发展需要劳动力缩小造成的,其他的那些不过都是现象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