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665 0
2019-08-02
美国时间7月31日,北京时间8月1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2%到2.25%的水平。

自2007年金融危机的降息开始,美国持续了利率的下行,直至2009年进入接近0的低利率并一直维持到2015年。金融危机结束后经济逐步复苏,经过多年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讨论,2015年末美联储重启了加息。也就是说,美联储已有十年的时间没有降过息了。而此次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通胀水平低于2%这一法定目标,美联储试图通过降息来提高通胀。

美联储降息.jpg

降息提高通胀是当前全球货币领域广泛使用的逻辑,然而,“负利率目标制”理论认为,降息提高通胀存在逻辑错误,降息应是有利于降低通胀而不是提高通胀。因此,美联储的降息提高通胀的操作未必奏效,倘若美联储继续根据这一逻辑走下去,就只能启动持续的降息程序,类似日本,无论怎样降息都提高不了通胀,始终达不成2%的通胀目标。
微信图片_20181108162245.png

基于降息提高通胀的逻辑,全球众多国家利率下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甚至部分国家实施了负利率,日本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日本是较早实行低无风险名义利率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就进行了大幅的降息操作。隔夜拆借利率从1991年初约8%下降到1995年末接近零的水平,1999年正式确立了零利率目标。

如同“负利率目标制”理论所提出的,降息应是有利于降低通胀而不是提高通胀,所以,日本在利率下降到低位以后,通胀也下降到了低位,甚至出现了通缩。

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工业化国家开始率先实行,2%的通货膨胀目标逐步认为是最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提高通胀到2%的目标水平,日本试图通过进一步的降息来提高通胀水平,然而,直至降到了负利率,2%的通胀目标依然未能达成,因而,日本央行进一步启动了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行动,甚至将资产购买延伸到了股票市场。央行直接购买风险资产的行为干扰了市场对风险资产的定价,形成了不当的价格波动,导致了不公平的财富再分配。

日本央行提高通胀的努力可谓不遗余力,2013财政年度推出“量化与质化货币宽松政策”,2015财政年度推出“负利率量化与质化货币宽松政策”,2016财政年度推出加强货币宽松的新框架——“带收益率曲线控制的量化宽松”。美国会不会走日本的老路,取决于美国是否如日本一样坚定不移地实施降息提高通胀的努力。

“降息提高通胀”或者“加息抗通胀”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欧洲央行、俄罗斯央行等全球众多央行均有着基于这一逻辑的货币政策操作。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负利率的本质》一书。

反复无常的利率调整与不当的资产购买行动必然助涨市场的投机倾向,打击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阻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

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关注“负利率目标制”,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和世界货币政策的发展,避免不当的货币政策操作造成全球经济的灾难与破坏公平的市场环境。


刘华峰,“负利率目标制”理论提出者,从事金融行业十余年,担任企业高管多年,现就职于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出版作品《负利率的本质》、《图解财务、经济与投资》、《魔法村庄—魔法故事里的财务学、经济学与投资学》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