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苏丹项目部,在参建苏丹的各项重点工程中,精心育人,严细管理,在打拼海外市场中博得了声誉,奏响了跨国经营的新乐章。 在中国石油集团“走出去”战略中,从1998年挺进非洲算起,中国石油第一建设公司(下称中油一建)在海外打拼的人员有上万人次。
苏丹是中国石油工程服务业务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一建人参与建造苏丹经济命脉工程——喀土穆炼油厂,已成为拉动苏丹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在国际市场上,一建苏丹项目部在参建苏丹JABALAYN CPF扩建项目等系列重点工程中,以人才优势、严细管理、过硬作风高擎着中国石油的“铁军”旗帜,精心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工程,奏响了跨国经营的新乐章。
育才纳才“弯弓砺剑”
人才,是打拼市场、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首要条件。为此,中油一建苏丹项目部着眼于培养学习型、技术型、国际型人才队伍。
该项目部27岁以下的员工占据了半壁江山。为了能让年轻人当好家,项目部在紧张的施工间隙组织各类管理软件、专业岗位、英语及阿语培训,将物资装备管理、质量和HSE管理、目标成本和经营管理的交流形成制度化,并为每位管理人员建立了职业发展规划档案。
为加快年轻人成才,该项目部给敢于迎接挑战且有相应专业基础的年轻人压担子,提出两年内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项目高级主管、部门主任以及若干工号工程师。明确提出“干部能上能下”的要求,若连续两个月在绩效考核中不合格即被免掉职务。
为苏丹当地培养合格人才,该项目部默契配合工程建设公司苏丹分公司,与30名当地技校生签订了工作协议。与每名雇员签订师徒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尽管语言沟通困难,但每名师傅都能做到用简单的阿语和肢体语言进行耐心指导,用双手比画着传授技艺。经过“师带徒”培训,苏丹当地电工雇员目前已经能独立完成接线工作,并能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作业;焊工雇员掌握了电焊机的调节和使用,能进行管线的焊接。管工雇员能熟练使用火焊进行管线切割,能对管口进行正确的坡口角度处理。项目部通过培训当地雇员,架起了中苏友谊桥梁。
目前,这个项目部与工程建设公司苏丹分公司密切合作,引进了巴基斯坦EKL公司作为项目部的施工分包商,为走向国际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锻炼,中油一建苏丹项目一批熟悉国外作业程序和施工管理经验的国际型人才队伍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工程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严管确保“工程零缺陷”
2009年到2010年,中油一建苏丹项目部相继承担了杰布里CPF扩建、富拉伴生气、法罗杰产出水工程、富拉50000立方米储罐工程的施工任务。面对点多、面广、风险大,施工点之间的最远距离有上千公里。为确保“工程零缺陷”,项目部配备了由71人组成的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推行总、分项目管理和分项目经理负责制的运作模式,修订了《项目管理规程》。在规范化、程序化管理中,把握一个“通”字,突出一个“善”字,执行一个“严”字,追求一个“优”字,实现一个“快”字。
“通”,就是确保总项目与分项目之间、四个分项目之间的信息畅通无阻。总项目建立了专项QQ群,实施在网上日报施工、物资、材料、Q/HSE等办公信息制度,使项目总部及时了解到各分项目的动态,便于平衡各分项目之间的人力、物资装备及材料等资源,避免了遗漏。
“善”,就是通过对人、财、物等要素的优化,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项目部按不同需求对铆工、电焊、管焊、电气等各工种450人和386台设备机具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了专业化工序施工,达到了交叉作业、前后衔接、提高工效的效果。
“严”,就是认真执行 “一不放过、三不交接、四个把关、五不施工”。具体是:不按规范操作的坚决不放过;严格工序、工艺控制;上道工序不合格时下道工序不交接,施工现场不整理好时不交接,出现问题不查清、不采取措施不交接;把好审图关、测量关、试验关、计量关;未审图纸不施工,未进行交底不施工,无安全质量保证措施不施工,现场设施不完善不施工,机械材料不到位不施工。
“优”,就是通过严抓细管,处处体现优质施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紧紧抓住现场质量和质量检验,推行连带责任考核制和工序质量考核制,通过严格履行监控职能,把监控措施延伸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始终做到可控、能控、在控,确保主体工程零缺陷。
“快”,就是推行以劳动定额为依据的工程量承包。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绩效考核、效率优先,加快了施工节奏。实行覆盖全员的动态薪酬管理,按履行职责、执行规章、服务质量等方面,客观公正考核各岗位,与当月的效益工资挂钩,保证了整体施工目标的实现。
通过严细管理,员工以“质量安全在我心中、工艺水平在我手中、施工进度在我控制中”为主题,在摔打磨砺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按节点实现了“单位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100%、焊接一次合格率96%以上”的质量控制目标,出色完成了苏丹分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并杜绝了重伤及以上人身伤亡事故。
由于业绩突出,中油一建苏丹项目部赢得了业主的青睐,于2009年9月29日新承揽到苏丹南部六区的CPF三期扩建工程和新建FNE FPF工程。
高擎炼建“铁军”旗帜
苏丹三七区JABALAYN CPF扩建项目位于苏丹南部,距离喀土穆200余公里,是中国石油集团海外重点项目。
为了实现CPF扩建项目快速投产目标,中油一建苏丹项目部员工面对苏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条件,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军精神,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
2009年春节刚过,一建536工程队员工抵达苏丹后,顾不上旅途的疲惫,就开始了新的征战。由于扩建工程工期太紧,他们轮班施工。经过12个昼夜奋战,电气仪表38公里主电缆全部敷设完毕。这个队攻坚克难,高效完成了8个施工节点任务。
15个小时内完成800多米地埋管线的电伴热施工任务,这几乎是天方夜谭。他们迎难而上,顾不上吃晚饭,一直奋战到5点多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任务,震撼了业主和监理。马来西亚监理见此都不相信自己眼睛,连声问:“这怎么可能呢?难道你们是神兵天将?”
2008年11月21日现场安装首台电脱盐设备开始,到2009年3月23日扩建工程一次开车成功,比预定日期提前7天。
苏丹南部油田六区“富拉伴生气”工程距离喀土穆1500公里。面对当地动荡、物资调拨困难、野外作业风险大、作业线长等诸多不利因素,拼搏在现场的一建人从未退缩过。每年2月是苏丹的旱季,烈日炎炎下,气温高达50摄氏度。在这种高温下,每名焊工还要忍受着焊接时的炙热温度,以超强的毅力坚守着岗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高压输气管线的施工任务。经检测管线焊道,合格率高达99.46%。
紧接着,中油一建苏丹项目部分别于2009年6月、8月、9月,按节点实现了三七区 CPF扩建项目二期工程、六区FULA富拉伴生气项目、一六区PALOUGE产出水项目的机械完工目标,为炼建“铁军”谱写了一曲胜利的凯歌。
2009年10月30日,由中油一建参建的苏丹喀土穆炼油厂扩建工程荣获首届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为中国石油的辉煌旗帜增添了光彩。
作者:王进 苗彦卿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