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09年农村消费增速自1987年以来首次快于城市达15.5%,但我国农村消费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据统计,占总人口近2/3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7%。这个事实说明我国农村消费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则显示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那么,如何进一步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呢?一位农业部负责人表示,农民收入上不去,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农村消费需求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每年收入增长6%以上。
增收尚存诸多难题
农民收入增长每年要达到6%以上的目标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保持了连续六年较快增长。特别是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民工年初大量返乡、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实际增长8.5%。然而,虽然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统计显示,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农业部负责人表示,虽然农民收入连续六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
从农业内部看,农业比较效益低制约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按农户总量测算,每个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不到半公顷。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形成了超小的经营规模和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民务农收入大大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目前除稻谷外,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国内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受制于外部环境;加上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承受力有限,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受上述因素制约,近年来我国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2009年冬小麦、早稻、油菜籽亩均纯收益分别为176.9元、172元和45元,分别比上年减少6.2%、8.1%和76%,直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
从农业外部看,宏观经济影响不确定制约了农民来自非农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回升基础尚不巩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沿海地区低成本出口导向产业将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农民工就业岗位和工资持续增长的空间将受到一定影响。
千方百计促增收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为49%,尽管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增加到40%,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到52.9%,重要性在日益上升;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7.7%和3.3%,尽管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还不高,却是农民增收中的一个亮点。农业部负责人表示,近几年国家利用财力增长较快的时机,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农民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角度讲,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
收入增推动消费增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
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湖南省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97.54元;人均消费增加215.9元,比上年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在农民当年新增收入中,54.3%用于生活消费。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消费信心也明显增强。
专家认为,只有多方努力把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让农村市场“火”起来,才能带动一系列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而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才能增加农民消费能力,才能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才能使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等政策得以持续,才能为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胡萍 来源:《金融时报》2010年03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