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尼采”后对爱的新理解
2019.8.27
暑期读了美国人埃里克.斯塔哈特写的张世英等翻译的《尼采》一书,期间与同事聊到“无条件的爱”,她认为基于恐惧的教育导致了爱的教育的失败。但是,受《尼采》这本书启发,
我对爱有了新的理解:
恐惧对比或竞争带来恐惧,与无条件的爱,应该不是严格对立的,而应该是一个人心理上的两种状态:前者因愚昧与偏激,后者因明智与协调。如果将二者对立,将无条件的爱归于一个超自然的意志或绝对标准,则是迷信的梦幻和科幻。
爱应该是对文明进步与人性进化的开明智慧的体验。这种开明智慧不是抑制对抗人的本能~如性如健康的诉求,而是让生命力从恐惧的泥潭里拯救并将恐惧的生命力升华为快乐源泉。竞争本身不带来恐惧,而是愚昧的不明智的竞争(如不公正的体制下的竞争,如对竞争的无知与偏见)带来恐惧。所以,在竞争中学习了明智公正后,人们反而从竞争中体会到一种促进文明进步的快乐激情,将恨的能量秩序化为爱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让生命力从恐惧的泥潭里拯救并升华为快乐的源泉?如何让人学会做出明智公正的标准并愿意顺服?一是学习,二是继承。学习包括失败与痛苦中的经验总结,继承包括榜样与被爱。
尼采认为,势均力敌的双方与其在暴力中玉石俱焚,不如在合作中公正和平。此外,即使一方强太多,另一方尚可有用,强者也会明智地与另一方合作~虽不公平。平等合作导致公正的出现,不平等合作里有精英的明智。这样,社群会进化到更强大。
公正明智产生了爱,爱源于仇恨的智慧化处置。放下恨,爱就生出。
当我们在血与火中学会了合作即学会了爱,文明随之而来。
公正明智的竞争是现代文明的合作机制。
这种公正明智即是爱。爱即文明。人的爱来自人自身的实践演化~宇宙内部部分对整体的透视中,而不是来自超自然的外部强行的现成法则。
总的来说,爱应该是一种群体生存智慧。
我的这个理解,不同于简单的将爱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的描述---如爱是“慈恩、宽容、公义、忍耐、希望、不骄傲、不嫉妒、不自私” 以及“以德报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也不同于推己及人的仁义四端思想(如别人孩子掉井里如同自己孩子掉井里因而及时救助别人孩子) ---一种爱的起源思想;我的领会,爱类似佛教的不昧因果的智慧成就,不同的是这种爱的智慧成就更多地似乎来自人和人的斗争竞争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明悟了爱的前辈的言传身教。 但,前述思想是互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