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敲警钟
日本企业猛K危机管理学
【经济日报╱编译余晓惠/综合外电】
2010.03.07 04:10 am
丰田汽车召修事件招致舆论批评,追根究柢问题出在处理危机的行动过于迟缓。这不仅是对丰田的一记当头棒喝,也促使许多日本企业开始聘请顾问和公关专家协助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学在美国由来已久,对日本企业却仍陌生。日本企业虽然有处理地震或恐怖攻击的因应措施,但面临攸关人员伤亡的产品缺失时却束手无策,成为迈向全球舞台的绊脚石。
曾经与「品质」划上等号的丰田汽车,近来因为处理产品安全疑虑的速度太慢、响应模糊其词,让危机愈演愈烈。公关业者万博宣伟(Weber Shandwick)和Fleishman-Hillard近来在日本拜访客户,希望让日本企业从丰田召修事件学习改善危机沟通。福莱公关公司(Fleishman-Hillard)日本区总裁田中也说:「这不只是丰田的问题,而是日本企业的问题。」
过去十年…
三菱也曾受重伤
过去十年,不少知名日本企业也曾因拙劣的危机处理招致抨击。2000年轮胎制造大厂普利司通(Bridgestone)美国子公司泛世通(Firestone)执行长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无法为福特休旅车Explorer轮胎爆裂导致250起交通死亡意外提供解释,导致商誉一度蒙尘。
Sony公司2006年因电池起火召回近1,000万颗锂电池,却在检方调查事故起因后才采取行动。三菱汽车则在2000年初召回数百万辆汽车,并坦言数十年前就开始隐瞒曾导致两起死亡意外的瑕疵。
前进海外…
国内模式不管用
在日本,公司组织大多属紧密的垂直结构,所有决定得由日本的总公司定夺,各部门间的信息流通并不通畅。
万博宣伟日本区总裁久保说:「由于国内需求持续萎缩,日本企业被迫全球化,但公司无法在全球各地沿用国内的模式。」
日本社会的消费者运动不积极也是问题,国内企业鲜少挨告,处理危机并非要务,加上「以和为贵」的风气使然,一遇危机发生通常私下解决。
这让日本企业多半忽略危机处理的重要性,一旦遇上海外供应链品管出包,或面对国外消费者较高的要求,就容易因为鞭长莫及暴露弱点。
文化差异也是原因。谦逊和勤勉的人格特质,在西方社会通常被误解成优柔寡断或拖泥带水,丰田章男沈默数周的作法能被日本接受,看在其它国家眼里却不以为然。
日本NHK电视台最近就敦促丰田效法Panasonic。该公司2005年因一氧化碳中毒导致两死八伤的意外而召回数百万台暖气机,并迅速把广告撤换成召修和道歉启事,在全国设置旗帜提醒民众,至今官方网站上仍可看到道歉启事。
法律专家建议,日本企业应强化法律知识、设置危机处理小组,并从消费者的观点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2010/03/07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