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那些热热闹闹,特别时髦的主义,都不见得能够持久。真正经过你自己的理性检验觉得是对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
--------------------------金岳霖
青年学者争论,其实是百家争鸣,思想交锋的好现象。
但国内有一股风气,在很多青年学者中泛滥横行。好多人动辄搬出一句:你读过×××的著作么?然后趾高气昂地吐出一句:“我是×××主义的信奉者,我说的你不懂,那还有什么好辩的?你还是先看完×××的著作后再来和我讨论吧……”
其实,往往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小现象,人们开始思想交锋,这都是迸出火花的好现象。 但是,总有这么一群人,似乎是是放不下架子,绝不容忍自己辩输掉,于是在理屈词穷的时候,放出楼上那段大招,然后穿着×××主义者的外衣飘然离去。
长空的看法是:
这些以××主义为护身符,在学术领域探讨中到处打酱油的,其实都是根本没学到家的人。或者,他们在学习知识的早期,只是对经典论著中的一些思想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根本没有用自己的理性去消化里面的逻辑和时代背景。人云亦云过后,竟无心审视其×××主义成立的原因和适用的范围,进而如沐猴而冠,大肆过早。全无知识分子的一点儒雅和内涵。
这个风气不止在部分青年学子上有,很多地方都有出现,如各大bbs、tieba讨论贴一开始总是融洽,但当有人提出犀利的反驳后,总会有人像是老虎被摸了屁股,抑或是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偏执,以至于放出×××主义的大招,适用无敌语言花招……
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下,那人飘然离去,但是他的灵魂不是自己的,而是倒贴给了一个他甚至都没有真正读懂的著作了。这等悲剧,岂不是早就了行尸走肉?
很多人曰佛曰道,曰东方曰西方,其实宗教和思想,都是理性有智慧的人类思考后的结晶,多是结合自己的人类本能,放诸大环境中的思辨!因此,东方人、西方人都是人,其核心,最本质里的精神认同应是相通的。
用道家的话来说:大道万千,我取其一。 西方类似的观点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呢?
长空认为:只有实事求是地通过自己的本心去感悟,得到的思想才是最适用于本人的。而将人与人的不同本心高度概括,所谓“大同”,即使当代可行的指导思想,而将这思想结合不同人、不同环境地区演绎,便是“小异”。
故曰:求大同,存小异,乃是思想的归纳与演绎,乃是理论的提炼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