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921 11
2010-03-09
20多年前,一纸广场协议,日本经济陷入了20年的衰退,至今没有恢复元气,而广场协议的主导者美国,借助金融工具和高科技,成功拉开步步紧逼的日本数个身位。25年后,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也是成功超越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的丰田陷入召回门。据媒体统计,因踏板问题,丰田目前的召回数量已超过其去年718万辆的全球销量,为此将付出约135亿人民币的代价。
  丰田召回门事件是否是一场广场协议似的狙击战呢?丰田是否就一蹶不振?谁又会是受益者呢?
  丰田的确应该为它的产品质量问题付出代价,但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丰田召回事件背后真正的故事。
  大家在看热闹的时候,用脑袋想想这几个问题:丰田召回事件公众关注度为什么陡然上升?美国车召回真的比日本少吗?为什么美国媒体不穷追猛打福特呢?福特召回的次数和数量比丰田只多不少。

  潜伏


  带着上面3个问题,很多事件一深挖,道理就自然明白了。
  为什么美国媒体穷追猛打丰田呢?因为Dimitrios P. Biller这个丰田美国的前雇员,源源不断地向媒体提供独家猛料。这个人成了福特扭转时局的关键。而这个局,前面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潜伏战”,后面又是一场招招毙命的“狙击战”。
  潜伏战的第一步,物色人物。比勒他在高等法院帮福特汽车辩护了几个大案,于是很快得到福特汽车赏识,邀请他参加“下一代诉讼律师训练计划”,而这是福特的“黄埔军校”,每年在全美国范围内只物色大概16名青年律师。
  第二步,全面培养。福特专门给他安排了三个月时间在福特全球总部的法务部,专门研究汽车相关的法律乃至工程的各种问题。而他把1995年到1997年福特所有的官司都研究了一遍,告诉福特在集团诉讼里什么特征的原告你容易挑出毛病,什么样的你最好要避开。
  第三步,准备潜伏。福特更是老谋深算,这么聪明的律师,福特竟然最后不给他留在自己的法务部里,而是培养好了之后呢,让他回到自己的律师所,遇到案子时才委托给他。所以丰田看到的是什么呢?这个人帮福特打官司是一打一个准,而且对各种各样的汽车事故啊都了解得不能再清楚了。所以,2003年礼聘比勒律师加盟丰田。
  第四步,打入内部,窃取机密。表面上来看,他算是相当尽职尽责,三年里代理丰田应战12官司,每战必胜。实际上呢?比勒后来在其公开说明中承认,“在为丰田时,便着手开始搜集,发现300起翻车事故的相关数据,在获得丰田美国公司认可的情况下已被销毁”。
  而他掌握到了足够的证据,至少会让丰田过去十年里的官司可能都要翻案。可是,他却不急于借此要挟丰田,恰恰相反,他给丰田什么印象呢?他没什么核心机密,而且已经被我们丰田用370万美元的遣散费封口了。


  等待


  丰田却不知道这恰恰是狙击战的开始。成功的狙击讲求三个要素,第一是时机,第二还是时机,第三个还是时机。
  这第一个时机就是你要麻痹敌人,所以放松警惕,从而给你足够的时机观察和搜集他更多的弱点。所以,虽然比勒是2007年离开丰田,可是却在两年之后的2009年7月24日,才把75页厚的起诉书提交给了加利福尼亚中部地方法院。你想想看,出问题的汽车都是什么时候生产的?主要都是比勒在职和离职以后,为什么?因为比勒让丰田相信福特的质量也是马马虎虎的,而在美国这种马马虎虎是无所谓的,只要丰田手里有比勒这样优秀的律师。
  第二个时机就是对自己最有力的时机。你想想看为什么不在2008年狙击?因为那时福特重组尚未完成,现在呢?福特的两大美国竞争对手都在经济危机中受到重创,现在还拦路的就只有丰田了。所以,2009年,福特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时机给丰田布下狙击圈。


  出击


  正面狙击。7月份,启动诉讼。诉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给丰田脑袋蒙住,让它无暇兼顾。
  催泪弹。8月份,本来丰田准备诉讼,可是福特却把重点转移到了媒体。8月发生雷克萨斯ES350撞车事故,加州公路巡逻队长一家无一生还。福特动员媒体公关,美国媒体铺天盖地都是这个新闻,在电视上不断滚动播出,让大家都觉得这位队长生前尽职尽责,而一家人无一生还,可见这个事故是多么惨烈。所以,这么尽职尽责的公路巡逻队长出事故,唯一的可能原因就是丰田车质量的问题。
  政府出面,背后冷枪。9月14日,加州法院要开始第一次听证,所以丰田全部精力都投在这个听证会上,对于加州撞车惨案,丰田还在麻痹之中,觉得靠律师就能摆平,所以拒绝道歉,拒绝承认自己的车有质量问题。可是福特却疏通美国调查部门,在背后开冷枪。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总局出来了,公布的不是正式调查报告,而是初步调查报告,因为这么短的时间,也没法完成正式调查。初步调查的结论是:“事故发生当时地板垫卡死油门,不合理的油门设计可能为事故原因”。换句话,就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目的就是要打压丰田。
  媒体扫射。马上就要进入10月份了,在9月30日,丰田以为只要低头认错就可以息事宁人了,所以宣布召回380万辆“脚垫门”汽车。可是还没等丰田忙过来这个问题,狙击点又转向了丰田车的其他问题,甚至从美国扫向日本,操作丰田在日本国内销售的"普锐斯"存在刹车失灵的问题。再把用同样零部件的本田汽车也扯进来,最夸张的时候,你看华尔街日报日本专栏十条里八条都是召回。
  专家出马。到了11月,丰田以为只要认错了就没事了,可是狙击点再次转移,美国ABC电视台在25日采访美国汽车安全专家,他们说丰田这个维修方案是治标不治本的,制动系统的安全隐患没有彻底消除。而与此同时呢,美国交通部连续发出三次新闻公告,严重关切丰田的问题,要知道,在11月当月这样的公告一共才有四个。
  12月份,丰田承受不住压力,又召回了380万辆车。很快美国人就开始放长假过圣诞节了,丰田以为没事了。可是就这个时候,美国已经把这件事情升级到贸易战的层面了,这样对丰田的狙击就不仅仅是福特的事情了,而是美国政府的事情了。
  这就是第三个时机,政府全面介入的时机。国会调查,不是为了调查而展开的调查。其实这就是丰田被美国折腾晕了的一个标志。我们中国去年应战美国的轮胎特保案也是这样。就是没搞懂是谁在搞我们。
  所以,你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调查你呢?不幸的是,丰田高管此次来国会山似乎仍没有摆正心态。他们没意识到他们是来被羞辱的,仍在为系列事故极力辩解。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9个小时的听证会,完全是美国国会议员给你设计好的。丰田章男的出席长短和形成都是人家预设好的。这个预设好的议程就是先听受害者控诉,再听国会内的大佬定调,然后呢就请一个汽车专家来讲解技术,让大家觉得前面说的都是对的,当然了,心里的疑问还是非常多,这时候再请丰田章男同志上台接受大家的问询。换句话说,议员憋了半天的问题咆哮而出,而且越尖锐越有可能上晚间新闻的头版头条。人家就不是听你道歉的,开听证会就是为了损你的,所以人家故意准备了很多细致的工程问题,你还不能撒谎,所以唯一的答复就是“不知道”,这样美国老百姓看到的就是一个支支吾吾,啥也不知道的丰田章男。所以,中国轮胎特保案等到听证会开始了才准备应诉,这已经晚了,因为整个听证会的议程已经被设定好了就是让你当场毙命的。
  更重要的是什么?所有听证会上的话都可能被律师用来起诉丰田。丰田汽车至少面临五重诉讼潮。
  第一波诉讼潮是因为油门事故而死亡或者受伤引发的民事诉讼。仅死亡案件就有34起。所以这些案件的起诉 都将是个人伤害。
  第二重诉讼则是购买了丰田车但是没有发生任何事故的车主。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的索赔,因为涉及到的几款车型有800万辆的销售量。这些车主所得到的赔偿将主要是车价的损失。
  第三重诉讼,则是美国州一级的政府通过检察官提起的诉讼,主要是根据各州的消费者保护法,为购买丰田车的车主进行消费者保护。
  第四重诉讼,是美国联邦政府进行的刑事诉讼。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启动了对丰田质量门的刑事案件调查。如果有相关情节发现,那么联邦政府将启动针对丰田相关人员的刑事诉讼。
  第五重诉讼,则是美国证监会针对丰田的上市公司启动的诉讼,如果美国证监会发现任何丰田隐瞒问题,没有向投资者充分相关披露相关信息,或者误导性的公布了财务数据,那么证监会将向丰田提出民事诉讼。



  我在《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一书中,解读了帝国主义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而是借尸还魂,其实,帝国主义之间也还有斗争与阴谋,并不是铁板一块。
  看了这些很深刻的内容,你是不是觉得大爽,觉得中囯汽车有机会了。我告诉你丰田事件,我们要冷静对待,我们的汽车还差得太远,如果中国汽车制造企业陷入丰田似的召回事件,你知道结果会是什么吗。而这些大企业背后的博弈,都不仅仅是企业层面,我们的铁矿石谈判,我们经历的轮胎特保案,无一不是如此。我们在了解丰田召回事件背后的博弈时,那是给中国企业提个醒,冷静之后,中国制造业仍然要学习日本的制造业精神,其中包括丰田制造。在日本,还有另外的企业家精神,那就是我在《财经郎眼》谈到过的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他在其所著《活法(修订版)》一书中倡导的精神,虽然我并不看好他接手日航,但不排除我对这个人的尊重。
  我们的企业家不要只看到丰田今天所遇到的困难,而更要知道丰田为什么能强大到这个地步、要真正了解丰田及日本制造的精髓。丰田的核心、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组织管理都是值得中国的企业家学习的。《丰田DNA》、《丰田方式——真传:丰田自己说》、《丰田可视化管理方式》、《丰田现场管理方式》,《图解丰田生产方式:图例解说生产实务》等,关于丰田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我说过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浮躁的民族、我们的很多企业家是不爱读书的。但是只要我点出来之后,就有人会买很多书,买来之后也不好好读,可能连一本也读不完就自我感觉良好了。我希望看到我文章的人,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更要好好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9 10:23:58
日本政府就无动于衷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0 10:35:35
估计日本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日本已经被孤立了,日本政府的表现已经无关紧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0 22:25:19
郎咸平的话总是让人意想不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1 02:13:45
也不要小看日本公司的能力。

Toyota luring buyers back with incentives Executive says sales have increased about 50 percent over March 2009
msnbc.com staff and news service reports
updated 2 hours, 29 minutes ago


ERLANGER, Ky. - For consumers, cash seems to be paving over worries about unintended acceleration in Toyota vehicles as deep incentives have helped to fill its showrooms during the past few weeks.


A high-ranking Toyota executive said the auto company's North American sales spiked around 50 percent the first eight days of March. Don Esmond,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automotive operations for Toyota Motor Sales, said in an interview Tuesday that the early numbers surpassed the company's expectations.


Esmond, who was speaking at a conference for Toyota suppliers, didn't give detailed figures.


"Now that the congressional hearings are behind us, it's time to move on," Esmond said. "We said we're sorry. I think we've taken responsibility in terms of the recalls."


Toyota's president, Akio Toyoda, went to Capitol Hill last month to apologize for how the automaker dealt with safety issues that led to recalls of millions of popular Toyota vehicles.


Since the fall, Toyota has recalled some 8.5 million vehicles worldwide — more than 6 mill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because of braking flaws and acceleration problems, linked to faulty pedals and floor mats. But critics have said that electronics may be behind incidents that have caused about 52 deaths.


On Monday, police had to help slow down a runaway Toyota Prius on a California freeway. The driver said the accelerator had become stuck and the car reached 94 mph before a trooper, shouting instructions from a megaphone, helped him slow down and shut off the engine.


A second incident involving a Toyota Prius accelerating unintentionally occurred Tuesday in Harrison, N.Y., according to NBC's WNBC. Police were investigating the cause of the crash, but Harrison police Capt. Anthony Marraccini said a floor mat issue at the heart of many of the recalls did not appear to be a factor.


Last week, Toyota, which is usually stingy with incentives, announced new deals designed to bring shoppers back into its showrooms, amid all the negative publicity over the recalls.


Existing Toyota owners who buy another vehicle from the company will receive two years of free maintenance, Toyota said. The automaker also is offering zero-percent financing and low-priced leases to customers who buy or lease several of the recalled vehicles, including Corollas, Camrys and Avalons.


Esmond also said there is pent-up demand from buyers who didn't shop for cars during last year's economic downturn. U.S. sales plummeted to their lowest level in nearly 30 years in 2009.

Dealers say the incentives are helping, especially after Toyota's sales fell 9 percent in February, the first full month after it stopped sales of some models because of safety issues. Overall industry sales rose 13 percent over February 2009, which was an especially weak month in the U.S.


Earl Stewart, who owns a dealership in North Palm Beach, Fla., said the Camry sedan and hybrid Prius are selling well despite being the subject of recalls.


"These are the best incentives we've seen in a long time," he said. "We are basically telling customers, Toyota sales will be coming back and they're going to pull these incentives. So people see a sense of urgency."


Esmond said many loyal Toyota buyers seem to be sticking with the brand. He defended the increase in incentives, which has forced General Motors Corp., Chrysler Group LLC, Ford Motor Co. and others to match Toyota's deals.


"Our incentive program is probably stepped up but it still doesn't approach what our competitors are spending in the incentive market," he said. Toyota's spending of $1,833 per vehicle in February was below the industry average of $2,588, according to auto information site Edmunds.com.


The AP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1 18:48:55
可怜的小日本,可恶的米国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