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生鲜的认知存在哪些误区?
1.盒马鲜生、永辉生活等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企业在原来的业态上迭代出更接地气的低配版本。高举高打的网红生鲜业态开始“降维”,反应出的问题是,对传统行业缺乏敬畏的新入者对生鲜经营理解不透彻,使得企业此前走了一些弯路。
2.单纯的市场规模不具有参考意义。资本看一个项目有自己的逻辑:首先,该项目所在领域的市场规模是不是足够大?其次,在这个领域是否有垄断性企业出现?如果没有,该项目具不具备未来成为行业巨头的潜质?如果回答是的话,这个项目很有可能被资本选中。上述逻辑的问题在于,夸大了市场规模的“利好”而忽略了生鲜经营本身的复杂性。生鲜市场看上去很大,但非常分散,单个企业的渗透率极低。
3.对消费者的理解单一化、片面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判。盒马鲜生和永辉生活一开始将目标顾客设定为中产阶级,而忽略了腰部客户及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事实上,生鲜品类的主流消费群体并不是高收入群体,而是普通的家庭主妇,甚至是“大爷大妈”。
4.生鲜经营技术掌握在一线实操人员手中。对于生鲜经营而言,它的技术壁垒并非上述IT技术,而是关于生鲜的采购、储存、物流、打理、保鲜、陈列、定价、营销等一系列技术。生鲜经营既需要狭义上的生鲜技术,更需要为人处世的江湖手段,二者不可或缺。生鲜技术具有不可展示性,这也是生鲜经营技术难以复制和共享的原因所在。
5.人才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被低估。高配置的人才结构其实未必适合生鲜行业,因为他们有更多、更优的选择。“每一个生鲜企业的骨干员工,用一个字来形容,全是‘攒’下来的。没有时间的积淀,这种人才不可能到位,而这种人才不到位,企业无法在人、财、物、进、销、存中去抠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