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牧场 发表于 2019-9-22 21:08
价值是无差别社会劳动量
再谈价值公式对科技产品、古董、文物、房价以及地区的发展的分析等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27275&extra=&mobile=yes
这篇文章写的有说到生产资料的变化影响价值的,但我从信息论与控制论等等的角度认为所谓生产资料的变化或说你认为的“创造价值”与否的争论,归根结底无非是人与人和人与物(相对确定可控的生产资料和暂时不确定环境不可控)之间的信息对称问题,生产资料的变化其实是因为人(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以及影响它的环境的不可控不确定性即信息对称不足所致,这种信息对称不足当然也有人为的非自然因素的干扰,从而产生不可控不确定性的有利(正价值)与有害(负价值)之分,并不只有如你认为的都是趋于利(正价值)状态的“创造价值”,还存在有“破坏价值”,举个道理,毁灭人性的高端科技杀伤力非常强,它的其作为整个人类劳动成本耗费的价值是一定的,但它在维护保卫或帮助局部地区或国家侵略其它人类社会国家时,它体现的只可能是本国的利(正价值)之“创生”,而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却可能是“毁灭”。所以,一种科学技术能否就一定会对未来产生“价值”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谁能保证人类社会国家之间的毁灭性武器的创造发明在未来不会把人类自己毁灭?我们不得而知,这些在俗话中都可归之于“运气”,但总体上我们把利与害在概率上是相互抵消的,由于人的主客能动性不足产生的无奈,故改变“运气”其实就是 与自然的不可控不确定性作斗争的过程,也是把握客观存在的信息与人的主体认知对称的证伪求是的“逆天”过程,而通过这个“逆天”使主体增加价值递增概率实现人生成功顺利减少价值递减概率与人生失败挫折的过程就是“改命”的过程,总体即“逆天改命”,这是我把价值论与国学的又一次融合,在科学哲学上找到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又理解了为什么有一些“过去劳动”好像是“活的”具有“创造性”的生产资料?其实主要是其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符合人类社会自身的需要发展,而这也是“创新”的本质,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知道被人类社会所继承的一些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的科学技术以及其指导性的理论,我们往往称之为“真理”!正是它的这种更加逼近对客观存在的信息描述了其运动规律的运动状态,让当下的人类社会在运用或按其方法实践时能使人类社会劳动力可以发挥出更高的使用价值,让人类社会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更具有掌控能力,所以,使物化为生产资料的过去的“死”劳动得以死灰复燃以及如凤凰涅般那样的重生,让曾经的“旧”事物转化为“新”的事物产生使用价值, 这正如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其实,有个前提马克思可能没有说清楚,就是这个理论必需是符合客观价值存在的生产力的发展,也即我们国学就说的“道之动”。毛泽东也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这里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也是符合“客观价值存在”的“道之动”,即价值规律的运动。当先人的过去劳动形式继续以发挥出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使用价值以及其在劳动者使用过程中价值实现时,就是“道之用”!这种价值实现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并不是承认文化理论这种生产资料会有像人一样自主性的“劳动”而是让“过去的劳动”延续推动现在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