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会议就这样以一个不具备任何法律效益的协议结束了,我们根本无需去关注协议的内容是什么。何解?它仅仅是女人身上的比基尼,胡同学身上的遮羞布——没有它我照样裸奔。 没错,这样一份协议,就是裸奔男身上的遮羞布。
原本,我也没有对这次会议抱有太大的期待,因为现在还不是时候。具体言之,现在是急需我们重视气候变暖问题的时候了,但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的掌门人修炼到那种境界了吗?冯友兰将人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要我说,现在的富人、领导人最多最多最多处于功利至道德境界的过渡阶段,而要完成保护地球这一使命至少要超越道德境界。
《2012》里最后能够登上诺亚方舟的都是些什么人?各国的领导人、富人,还有宠物狗。当然,这些人早已超越了狗狗自然境界的范畴,可是在世界末日降临的时候,他们终于回归本源,向畜生看齐。
那么,参加哥本哈根会议的又是哪些人呢?这个无须我赘述。显而易见,我的担忧不是多余的。而事实不幸被我言中。说到这里,有些人会发现一个细节,影片中美国总统与子民生死不离的举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可是没有登上诺亚方舟但却出席了哥本哈根会议啊!电影终究是电影,编剧的意图留给观众去揣摩。不过我还是想弱弱地对奥巴马说一句:“希望你能从电影中看到自己,毕竟他和你拥有同样的肤色。”
说到奥巴马,不得不提提美国。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协议》,这个世界头号大国都没有实践。追溯历史我觉得已经没有必要了,总而言之,美国欠下的“碳债”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的清楚的。我们来谈谈美国为什么对哥本哈根会议不感冒。
先看看美国最近在忙些什么?2009年6月26日,美国颁布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可以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每吨碳征收10-70美元。“碳关税”是个什么东西?生产一吨水泥就会产生一吨二氧化碳,你把这吨水泥卖给美国,就得交10—70美元的关税,想想看有多贵?引用郎咸平教授的例子:
假设碳关税是30美元,麦当娜最新的全球巡回演唱会带来了1 63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征收碳关税的话,那么麦当娜的演唱会要缴纳的碳关税就是1 635吨乘以30美元,49 050美元。周迅为了抵消她在去年飞行149 483公里所产生的碳排放,大概19.5吨,她得花6 000元买238棵树,来弥补这个碳排放。(摘自郎咸平博客)
如果你认为美国人只是想靠征税赚点外快那也不能怪你笨,因为美国人太聪明了,他想的比我们更远、更深。他们(包括某些欧洲人)已经把眼光瞄准到一个全新的市场——碳排放市场。笔者认为,这个市场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亚于石油市场的重要性。
何谓碳排放市场?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京都议定书》里的一个名词,叫做: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CER)。简单的讲,CER就是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拥有CER的国家就可以多排放一定数额的二氧化碳,并且这个权利是可以买卖的。
买卖是如何进行的呢?打个比方:发达国家A由于资金、技术、设备的优势,产生一吨二氧化碳的同时可以生产出价值50美元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B由于生产效率低,同样一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只能生产10美元的产品。而《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有限定的,你不能随便排放啊,不过你可以通过帮助落后的国家减排来获得碳排放权。这样一来,交易发生了,A跟B说,你不是产生1吨碳才能获得10美元的收益吗,我给你25美元,你就把这1吨碳的排放权利卖给我,这样你可以净赚15美元。B一想这个买卖划算,就把排放的权利卖给了A,A通过多排放1吨的碳获得了50美元的收益,减去买CER的25美元,A还净赚25美元。
这么一来,碳排放市场形成了。买方:发达国家,卖方:发展中国家,商品:二氧化碳排放权,机制:《京都议定书》。这还是最简单的市场模型,之后,相应的金融衍生品、担保机构、二级市场会孕育而生。
乍一看,买方和卖方都获得了利润最大化,真是皆大欢喜。可你别就乍一看啊,你得学学美国人,看得深一点。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把二氧化碳排放权都卖给发达国家,那自己的生产怎么办?自己不发展了,第一生产力没有了,科技不进步了,技术不创新了,国家还能称之为发展中国家吗?最后还得把靠卖CER赚来的钱买别国生产的产品,如果人家不高兴卖给你怎么办?那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美国人现在就在忙着如何让自己成为这个市场的买方。要想成为买方,就必须提高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他们把巨额的资金投入到新能源开发上,希望掌握获得最清洁能源的技术,抢先占领这个市场,美国人现在就在忙着干这个事情。
我们回过头来看最初讨论的为什么奥巴马对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兴趣。因为,他也知道,现在谈这个还是太早,等到海平面继续上升,威尼斯、阿姆斯特丹被淹没的时候,我们再来谈谈如何减排。到那时,我拥有了最新的技术,你们就来求我帮忙吧。
写于 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