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16 0
2010-03-10
2010年03月10日 08:15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 我看两会之“屏蔽热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在两会上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ThankYou)、bt(**),还有“囧”、“槑”等,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语言,会产生不好影响。(3月9日《重庆晚报》)
  其实,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网民生活并且影响到现实语境了。屏蔽这些字词固然在技术上很容易操作,但习惯了创造的网民会很快制造出新的代替字词,难道一直要继续屏蔽下去直至封口?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交流,出于这个目的,字词翻新,可以视为科技进步催生的新思维方式,屏蔽“囧”和“槑”,无疑等于将人们生拉硬拽回到过去。
  同时,说“这些网络语言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影响”,未免显得武断和偏见了些,使用“囧”和“槑”,会让青少年变得孤僻离群还是会让他们变得不可理喻,都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证明。退而言之,个别网络语言虽然晦涩难懂,但充其量也不过是青少年之间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文字交流,对主流社会的语言结构构不成伤害。

  此外,具有同样思维的,还有诸如“关闭所有社会网吧、政府办公共网吧”的建议,惹得舆论哗然。需要深思的是,要么关闭,要么屏蔽,难道都不记得“堵不如疏”的古训?
  网络是新生事物,纵然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却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前进方向,关闭和屏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人士在发言前最好先给自己分别上一堂技术课和包容课。
  □韩浩月(媒体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