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先生围绕2010年中国经济走入偏热区间的问题阐述四方面观点。一是讨论美国经济下半年强于上半年的经验证据;二是说明中国经济将步入“过热区间”的基本观点;三是解释中国长期增长的动力与障碍;四是评论政策调整问题。
首先,美国经济有望出现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两次复苏路径来看,企业投资复苏滞后经济复苏1年左右,本轮美国经济复苏始于2009年第3季度,美国企业投资有望从2010年第3季度开始强劲增长,由此预计2010年美国投资将实现平稳交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5%左右。其中上半年投资依靠存货拉动,下半年投资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此外,从历史数据看,消费实际增速与失业率变动息息相关,如果失业率在2010年下半年下降,那么消费在第三季度增速可能达到5%。当然,消费超预期加之美元走强,意味着美国的出口部门在2010年可能重现对经济增长负贡献。然而,总体而言,预计2010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在存货扩张支撑下将保持3%左右增长,而下半年在企业投资扩张、失业率下降、消费上升刺激下将达到4%以上增长。
其次,美国经济增长超预期,中国经济将面临过热风险。我们估算美国经济如增长1个百分点,将提升中国出口增长率10%,按照上述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预计2010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达到30%左右。另一方面,2009年资本形成对GDP增长贡献了92.3%,创30年来历史新高。2009年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增长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在2010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幅。当然,在私人投资仍不够活跃的情况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将受制于政府主导的公共部门投资的增长,但公共部门的投资对信贷依赖更强。预计2010年货币供应量增速为19%,新增贷款量将达到7.6万亿元左右,与此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大概是28.39%,预计2010年中国GDP增速将达10.5%,其中消费贡献4.5个百分点,投资贡献5个百分点,出口贡献1个百分点。因此,2010年GDP增速将处于10%以上的过热区间。
第三,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既有动力也有阻力。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城市化将推动重工业化快速发展。重工业化自2009年下半年起再度加速,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与上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周期相比,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将会有所下降,但仍会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仍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但出口增长速度很难明显高于全球出口平均增速,这一阶段可能会维持10年左右。然而,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也存在明显阻碍因素,未来中国有人口老龄化、教育医疗等问题,还有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社会收入差距的问题,经济增长是好事,但它还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体现在收入差距的恶化。
最后是政策调整问题探讨。我国从1995年开始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外延的扩张到内生的发展。这些都没有错,但问题在于效果如何。我们的研究发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多年来不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却没有带来GDP的同比增长,而中国东部只有国土面积的1/5,却创造了一半以上的GDP。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投入产出比都是比较低的,最有竞争力的还是珠江三角洲,投入产出比在4倍左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体制问题,因而,我们不能够只讲调结构,应该关注如何改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