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320 74
2019-10-01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认为,改革曾降低了体制成本,中国经济因此崛起,而不断上升的体制成本,现在却成为阻碍制造业发展的关键,GDP和劳动力价格远不如税收、社保缴纳和ZF收入涨得快。体制成本是中国经济的决定性变量,体制成本降,经济增;反之亦是。
当年改革降下来的体制成本,重新涨上去了

那市场为什么来?很简单,物美价廉,成本竞争力。这就讲到中国经济的特点,到今天为止,我们主要靠成本优势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好也罢,坏也罢,这是特征。

如果你用30年为尺度来看,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美元,增长到今天的8000美元。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越靠越近。

但我们内部也有问题,在这30年,虽然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收入增长很快,但是增长更快的是权力收入。

最要命的是,我们当年通过改革降下来的体制成本,重新涨上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10-1 09:43:39
ninja148393201475657.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0-1 09:46:3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0-1 15:34: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0-1 16:49:52
陈才天 发表于 2019-10-1 15:18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懂得什么叫做制度成本?

制度成本说白了就是公有制引起的吃大锅饭、公权力横行,行政活 ...
复制代码
高见!国有制国家似乎不用讲经济规律与价值规律,真是这样吗?我一直认为,如果它可以不计成本,那是因为它有强大的能力将这个成本转嫁给人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0-1 17:46:02
博鳌论坛上吴晓求和贾康这波,比去年央行和财政部用文字一来一往的精彩多了~

贾康为了回应吴晓求一开始的责难,在发言中首先承认了几点:

一是中国的社保负担确实是全世界最高的,除此之外还有300多项行政性收费,所以在中国单纯“降税”还不行,还要强调“降负”;
二是中国以流转税为主,最后负担还是落在消费者头上,中国仍然是以中低收入为主的消费大众,不断的给国库做贡献。

吴晓求一开始的发言,其实延续了去年央行不满财政部的基调:经济都这样了,财政还光想着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财政收入,这么多年中国经济基本独轮发展,财政政策几乎没有发挥过作用。

原话其实说得更重,开口就是:“贾康做了很多年的财政科学研究院的所长,只是说如何最大限度的增加财政收入,确保我们国家的各项支出都可以很好的完成,基本是如何保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政策。但实际上,财政政策的核心含义是维护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

这是刨财政部的根。

说到税收的时候,因为贾康说税收是必须的,如何减是个很有难度的事情,吴晓求直接跟着质问:中国税收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税收跟福利水平匹配的怎么样?并在最后直接了当的总结:对纳税人来说,我不关心征税多么难,老百姓关心的是交了税之后可以得到什么公共服务。

这两个问题都已涉及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去年财政部用匿名的方式回怼央行,理论水平太差,这次贾康和吴晓求面对面交锋,两个人都是学者出身,不仅发言针锋相对,而且针对问题层层追问,财政部没有太落下风。但是财政部是有苦衷的,很多话不能明说,这导致贾康的回应仍然像是避重就轻,不够诚恳。

比如讲到降税只是“降负”的一部分,提了隐性成本高,提了行政成本高,甚至也提到“ZF牵头最主要的是要降低制度性的成本”,但至于如何降低制度性成本,就没敢再说下去;

再比如回应吴晓求关于税收跟公共服务匹配不匹配的质问时,其实也说得很诚恳:“支出的问题要放一起考虑,才能形成一个所谓财政进效的概念”,“你在花钱的方面,能不能有事前事中事后的考评,老百姓阳光化的监督,这是可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参考链接
http://m.mangguozhu.com/coop/kohj6fcp8.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