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0-4-5 02:53:20
ruoyan 发表于 2010-3-19 17:43
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只想问一句:代价是什么?如果不进一步解释,可以照此解释一切:

A的理念:A就是放弃的最高的B。
赞同。

这个,不便深究,不便说明。妙在妙不可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02:55:23
lovebeatle 发表于 2010-3-16 14:00
谢作诗?当年论文答辩就是他主审,唉,不提也罢,术业有专攻嘛,人家听不懂你的东西不代表人家没学问,哈哈,不过,这个成本理念,个人觉得,不过是码文字而已
学问学问,就是学着发问,习惯发问。

学说学说,就是学着名流一起说说。各领风骚三五载,过了今天是明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03:01:59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5 00:43
说白了,无非是说,人的行为可以从选择角度看,选择是按照成本-收入作出的,意图是收入越高越好,成本越低越好,考虑两者,就是租值越大越好。所有成本、收入、租值都是具体约束下而言的,不知道具体约束,我们不知道成本、收入与租值的,也无从解释现象,预测将来。
如果从“选择角度”看,则考虑“具体约束”否?

“租值越大越好”,为何只选路一条?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百鸟在林,不如一雀在手。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03:04:41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3-12 23:21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人的行为要从选择的角度看,这是经济学看事物的角度。以这样的角度看事物,于是就有了成本的概念。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舍乙而取甲,乙就是取甲的代价。要取甲,舍弃的可能并不只是乙,而是一系列的选项。舍弃的乙要成为取甲的代价,一定要是这一系列选项中价值最高的选项。不是最高价值的舍弃不是成本,不能成为最高价值的选项的变化不影响成本。
。。。。。。。。

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磨豆腐


2009-03-19 07:31:58
    这是一句老南京俏皮话,讽刺小人物做大头梦,以为自己有各种各样的能耐,能够干一番大事业呢,哪知道一觉醒来,还是干老本行———磨豆腐。而老百姓都知道“世上三桩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所以说,小人小马小刀枪,只能干干小事情,除非你有特殊才能。
    笔者是在1990年左右听到这句俏皮话的。那时厂内许多职工正在调动,有的往上海,有的往无锡,有的往浙江,有的往广州,总之动用各自的关系网,调到拿钱更多的单位。
    其中有位人称“路路通”的电工,工人编制,本事不大,平时也就是换换保险丝或者电灯泡。但他心比天高,整天嘀咕着办理调动的事。开始大家以为他有什么后台,后来才知道,所谓后台只是他的一个邻居,是某单位的人事科长,并且早已退休,根本帮不上忙。但他不死心。说邻居不行,他打算找邻居的邻居,那是个什么什么厂长。如果厂长不行,他已想好了,再找他初中同学的父亲,那又是个什么什么局长。总之他有很多路子。
    就在他讲得头头是道时,科长进来了,说,某某某,你什么时候调动啊?在调动之前,你把厕所的灯泡换一换,好几天不亮了。这位“路路通”顿时哑口无言,随手拿个灯泡,扛上小梯子就走。科长看着他的背影直摇头,说,何苦呢,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还是磨豆腐,你就老老实实当当电工算啦!
    事实也是,直到退休前,他还是在厂内换换电灯泡。

作者:王松筠/来源:南京晨报

关闭窗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南京晨报》 新华报业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7 19:28:5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4 16:32:16
应该说,都是仅仅在一定的层面上有其道理。这些分析,都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况,分析结论往往是不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4 23:22:08
不太明白  慢慢寻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7 08:30:00
内力不够,接受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0 18:05:24
生活中的啊……通俗易懂真的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1 01:08:33
学习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3 15:31:21
诗意的“成本”,是无法跟实务的“成本”,相提并论的。没有抗衡的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3 22:01:06
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4 00:27:24
受教受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5 12:28:18
顶起!受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6 11:35:36
收藏 了,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8 17:56:51
成本理念与行为选择
――兼与梁树广先生商榷

  《经济学消息报》第900期第5版,有篇梁树广的文章《农村订婚:一种契约式的沉没成本》,刚好在笔者文章下面,加上笔者在农村出生长大,好奇农村的事,不竟多看了几遍,发觉此文没拿准成本理念,解释男女择偶行为似是而非。



  该文把订婚费用视为约束男女择偶行为的契约式约束成本,现实中,一旦男方违约,订婚费用归女方,如果女方违约,女方就要把彩礼退还给男方。对男方而言,要是违约,彩礼是一种沉没成本,因为男方无法再收回彩礼,此笔彩礼就不应该影响男生的行为选择。但现实中还是存在男方即使不满意女方,考虑到订婚成本(即彩礼),也要和女方结婚的现象。该文得出的结论是,从理性解读思考,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决策,但是现实决策很难摆脱沉没成本的影响。作者还举了买票看电影的例子证明沉没成本影响行为选择,认为现实中存在买了票继续看不喜欢电影的现象。



  成本是放弃的最大收入,成本与选择联系在一起,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因为此概念与选择无关,也不能把它当作成本概念解释选择行为。另外,经济学中的成本都是面向将来而言的,没有面向过去的成本理念,这个角度看,沉没成本也不是成本,无法用沉没成本解释行为。



  用成本概念,怎么样看男女择偶现象呢?对男方而言,在没订婚之前,送不送彩礼,送给谁彩礼都是有选择的,因此,订婚前的彩礼是成本。一旦订了婚,这笔彩礼是不是成本,要根据具体的选择行为而定,不能笼统视之为沉没成本。在男女双方均可选择是否违约情况下,对双方而言,彩礼是不违约的收入,是违约的成本,彩礼价值越大,违约行为越少。



  当男女双方选择不违约,这笔彩礼本身价值大小不是成本,是一笔租值,可视为上头成本,因为结了婚,彩礼所值大小,无论是1万还是10万,不再影响男女双方结婚过日子的选择。与买了机器生产,不打算转卖机器的情况类似,购买机器成本是上头成本,只能从机器日后生产产品价格减去直接成本,上到产品数量“头”上去,才能决定机器的上头成本大小。历史上所付多少,无论是10万还是100万,都不再影响用机器生产的行为选择。要是产品价格变动,则上头成本变动,上头成本变动影响生产行为,上头成本大,生产产品多,否则,则少。同理,彩礼上头成本大小是该笔钱或物日后用途带来的收益,这个收益变动影响彩礼用途。比如,金戒指价格上升,选择自用的成本上升,选择转让的可能性增加。



  电影票的例子,也是北大周其仁教授上课说明成本概念常用的例子,具有丰富的含义。电影商品与一般商品不同,好看不好看,虽然有海报或者广告可以参考,但往往仍要在看的过程中考核,“不喜欢”往往是看过电影后的评价,不能把看过电影后的评价与没看前或者没看完电影时的评价混淆起来。梁树广先生认为现实中存在买了票继续看“不喜欢”电影的现象,是没有区分不同选择,看错成本的结果。同样一张电影票,在不同场合,成本不同,人们行为选择可能不同。一场电影2小时,10元钱。在买票之前的成本是10元钱加2小时所值,这里的时间所值是指不看电影做其他事情的最高收入,下同。买了票刚要看之际,成本是票子转让所得加2小时所值,要是不能转让,就是2小时所值。看了半小时继续看,成本是1个半小时所值。看了半小时不看了,成本是接下去1个半小时看电影所值,加看电影这项选择失败,在概率上失去再次看电影的可能。所有的选择一定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发生,时间约束不同,选择不同,成本不同,影响行为的结果也不同。



  关于选择行为对事后的影响与成本,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也是梁树广先生得出“男方即使不满意女方,考虑到订婚成本(即彩礼),也要和女方结婚。”这一错误结论的原因。换个能突出重心的例子,比如,一个企业家投资1亿拍电影,票房收入不佳,多次尝试失败后,他本人会失去拍电影的信心,减少拍电影的可能,出资人再次选择他拍电影的可能性也降低了。要是一个男生追女孩,老是失败,一方面自己会失去自信,降低找到优秀女孩的可能,另一方面,后期女生见这位男生追过这么多女孩,多多少少会产生这男生能力有限或者为人不好的疑问,在女孩选择此男生与彼男生时,选择此男生的可能性就下降,此男生追求女生的成本就提高了。从男生与女生订婚后是否违约行为看,违约会给男生带来信心损失与声誉损失的成本,当这个成本大于对女方满意程度下降时,才导致“男方即使不满意女方,也要和女方结婚。”而不是梁树广先生推测的“考虑到订婚成本(即彩礼)”,男方才选择与女方结婚的。要是在谈恋爱过程中,男生发现对女孩实在不满意,当这不满意大于信心与声誉成本时,男生会选择违约,现实中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一般化而言,过去的事情本身对我们是没有影响的,但从往事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将来却能受用,经济解释的推测就是这种将来受用的经验教训。



  人们的行为选择受成本约束,成本与选择联系在一起,不指定具体的行为选择,我们无法明确知道成本,也无法解释选择行为。彩礼是不是成本,要根据选择而定,可以是成本,可以是租值,也可以是上头成本。不能笼统地把彩礼视为沉没成本,也不能用非成本的沉没成本概念解释行为,因为行为不受沉没成本影响,而且“成本不陈”,所有成本都是面向将来的,经济学没有面向过去的成本理念。(本文发表于5月14日第905期《经济学消息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9 11:50:45
分析现实经济有独到的见解,值得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