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571 46
2010-03-12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人的行为要从选择的角度看,这是经济学看事物的角度。以这样的角度看事物,于是就有了成本的概念。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舍乙而取甲,乙就是取甲的代价。要取甲,舍弃的可能并不只是乙,而是一系列的选项。舍弃的乙要成为取甲的代价,一定要是这一系列选项中价值最高的选项。不是最高价值的舍弃不是成本,不能成为最高价值的选项的变化不影响成本。

成本因为选择而起。但人的选择不是无条件,而是有条件;人是在约束下进行选择。如此,放弃的最高代价也是依赖于约束条件的了。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一般的代价和成本,有的只是具体约束下的代价和成本。离开了约束条件,我们是不可以谈论成本的。

人的行为不仅受到成本的影响,还要受到收益的影响。你去理发,理发师不小心,把你的头发剪得太短了,不好看,这不是你理发的成本有变动,因为你放弃的最高代价没有变,而是你理发的收益降低了。收益降低,你就不要这样的行为。要是你事先知道,你就不会理这次发了。

科斯讲:获取的价值与放弃的代价是同一钱币的两面。张五常讲:盈利是无主的孤魂。我们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讲:竞争均衡下的经济利润为零。这些是相同的表述,经济学的理念,湛深的理念。正因为成本与收益是同一钱币的两面,所以收益也依赖于约束条件。离开了约束条件,我们也不可以谈论收益。

总能听到一些人讲:你们不能只搞成本收益分析,还要考虑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是呀,人的行为怎能不受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人没有搞清楚:成本、收益和历史、文化、法律制度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后者是决定成本收益的约束条件。同样的行为,约束条件不同,成本收益是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是通过影响成本收益进而影响经济行为的。除了历史、文化、法律制度以外,我们熟悉的还有产权、信息、交易费用等约束条件;时间、空间也是约束条件。更一般地,行为时不能改变又受其影响的任何事和物都是当时行为的约束条件。

由于真实世界的约束条件不同于新古典世界的约束条件,我们不可以简单地拿新古典世界的成本收益计算办法去计算真实世界的成本收益,我们更不可以简单地拿新古典世界的边际等式去判定真实世界效率与否。我们一方面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方面又讲什么净收益、净损失,这是什么意思呢?用新古典世界的办法计算的真实世界的边际等式当然是不等的。不等,倒有可能是效率的;如果相等,那到一定是无效率的了。无需我们费心,真实世界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总是要相等的,那各种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使二者趋于相等。用张五常的话来讲,“考虑了所有的约束条件,经济总是有效率的。”这也是经济学的理念,湛深的理念。

自助餐的例子很有代表性。一个人付一笔钱,可以随心所欲地吃,他可能吃到最后一口的收益等于零为止,但是生产这最后一口食物的成本却大于零。这样看,似乎无效率产生了。但真的有无效率产生吗?我们忽略了接待顾客和度量食物的费用。自助餐显然节约了接待顾客和度量食物的费用,而这节约一定比那所谓的浪费要大。一旦引入这种费用,浪费随之消失,无效率就不存在了。

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覆水难收,那么历史成本因为没有了选择就不成其为成本了。但我们有这样的观念或者说文化,好事要做到底;不然,似乎前功尽弃。水都烧到80度了,不差那20度,烧开吧。这个现象又当作何解释呢?

没有错,先前的投入是要影响今天的行为的。但是,这不是说先前的历史支出本身在影响今天的行为,而是一般来讲,先前的投入会产生一些后果。这些后果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约束条件,会影响今天行为的成本,从而影响今天的行为。烧开80度的水较之烧开一般的水成本显然是下降了,所以才要继续烧开。然而,到底是花费了很多才将这水烧到80度,或是压根就没有任何花费就将这水烧到80度,跟要不要继续烧开这水的决定是没有关系的。读了硕士研究生,继续读博士研究生,不是因为考虑到硕士期间付出了多少代价,而是考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需要付出多少,又可以收获多少。通过硕士期间的努力学习,知识存量增加了,能力水平提高了,在这个基础上攻读博士学位成本自然是下降了。但是,这只是先前投入所产生的后果——知识存量增加,能力水平提高——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约束条件,在这个约束下攻读博士学位的成本变低了。至于你硕士期间到底花了多少钱,付出了多少努力,或者一分钱也没有花,一点力也没有付出,神仙恩赐,跟你要不要继续读博士是没有关系的。这样的考虑才是正确的经济学理念。一切的行为都要这样来考虑。

既然这80度的水构成了进一步要不要继续烧开的约束条件,它是怎样影响和进入新决策的成本的呢?答案是如果将这水在市场上出售,所得之价就是进入新决策的成本了。历史上花了100万元购买机器设备,现在决定要不要继续生产。一方面,要不要继续生产这跟历史上花出去的那100万元是没有关系的;要不要继续生产,要通过比较继续生产需要付出多少又可以收获多少而定。另一方面,这些机器设备的存在到底又构成了要不要继续生产的约束条件。这些机器设备是怎样影响和进入继续生产的成本的呢?答案是将这机器设备在市场上出售,所得之价就是进入继续生产的成本了。这市价是卖出产品所得的收益流的现值减去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直接成本的差额了。这是什么呢?这是重置成本的概念了。张五常用上头成本来概括。

我们有重置成本和上头成本的概念,但就是不予重视,视而不见,却要在那里沉淀成本什么的。就算这机器设备百分之百是专用性投资,只能用于既定项目的生产,没有一点别的用途,不继续生产这历史投入就血本无归。但帐是这样算的吗?过去的投资,能够收回来当然是好,收回来愈多愈好。但不是向后看决定要不要继续生产,能不能收回来,收回来多少,而是向前看决定要不要继续生产,能不能收回来,收回来多少。看继续生产需要投资多少,又能收回来多少,进行权衡,然后决定要不要继续生产。而如果继续生产,卖出产品所得的收益流的现值减去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直接成本的差额就是收回来的过去的投资了。这收回来的投资,可能高于过去的投资,也可能低于过去的投资,甚至可能血本无归,跟你过去花了多少钱购买这机器设备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不要以为机器设备是专用性资产,不继续生产就要沉淀了。你自己不生产总可以整体出售,有什么沉淀可言的?如果只有你可以用这机器设备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别人拿去则只是废铁一堆,生产不出任何有利可图的产品,那么你使用这机器设备继续生产的成本就是零,而你卖出产品所得的收益流的现值减去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直接成本的差额就一定是你独有的知识、技能或者别的要素的价格了。你继续生产虽然离不开这些机器设备,但正如在很多生产过程中我们必须使用空气和阳光一样,那是以零价格在使用空气和阳光。现在你继续生产,使用这些机器设备,跟免费使用空气和阳光是没有两样的,你现在是以零价格在使用这些机器设备。你不使用空气和阳光,空气和阳光就沉淀了吗?你不使用空气和阳光,空气和阳光没有沉淀,为什么你不使用这些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就沉淀了?我们的看法,经济学没有什么沉淀成本的概念,也是不允许有沉淀成本的概念的!

那些用沉淀成本概念来分析经济问题,比如分析国有企业的问题——已经投进去了那么多,不做新的投入和技术改造的话,先前的投入就要沉淀了,就会血本无归了,因而要继续投入,搞技术改造——多少应该是有些问题的。

没有正确的成本收益理念,不会有正确的经济分析,也就不会有真正有启发的逻辑结论。科斯以前,大家认为当事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而这影响当事人却不予考虑。这叫外部效应。但科斯告诉我们:如果当事人的活动确实给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造成了损失,那么这损失是要进入当事人的成本的;如果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确实从当事人的活动中获得了好处,那么这好处是要进入当事人的收益的。牧民的行为给农民造成损害,即使不征税,也不负赔偿责任,这笔帐也要记在牧民的头上。这是因为,如果农民请他减少畜群的数量,而他拒不同意的话,他就必须把放弃的本来可以从农民那里得到的那笔赎金,算作扩大牛群规模的真实成本。养蜂人的行为给果农带来了好处,即使不补贴,这好处也要记在养蜂人的头上。这是因为,果农一定会支付赎金,以使其增加蜂群的数量。科斯确立了正确的成本理念,我们也因此有了正确的外部效应观念。

经济学的那些形形色色的错误分析多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成本收益理念所致。之所以没有正确的成本收益理念,又多是因为不了解真实世界的约束条件之故。我们一些经济学者,一天也不曾在工厂、企业泡过,一点小生意也没做过,甚至连菜都很少买过,又不对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做仔细的考究,却要对真实世界指手划脚,这也不对,那也无效率,这怎么可以呢?(与李平合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12 23:38:10
谢作诗:价格理论的几个问题


一、行为要从选择的角度来看

过去,我们讲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但是现在我们更多地讲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因为归根结底,资源是通过人的行为进行配置的。

人的行为,要从选择的角度来看。你决定当教师,但最好不要这样说,而要说,你选择当教师;你决定跟她搞对象,也不要这样说,而要说,你选择跟她搞对象;农民决定在田里种稻子,不要这样说,要说农民选择在田里种稻子;美国决定攻打伊拉克,不要这样说,要说美国选择攻打伊拉克;政府决定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还是不要这样说,要说政府选择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略。一切的行为,都要从选择的角度来看。

这只是看事物的角度。但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看事物的角度。以这样的角度看事物,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范式来解释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和行为。这个统一的范式就是价格理论,而这个看事物的角度就是价格理论的重心之所在。

二、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

任何的决定,都是选择;任何的安排,也都是选择。以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就有了成本的概念。经济学只有一个成本概念,那就是机会成本。成本者,放弃的最高代价是也。

当教师的成本,是放弃的能够创造最高收入的别的职业。选择她搞对象,放弃的可能成为你太太的最好的那位异性就是成本。稻子的成本呢,是农民放弃的玉米、红薯、大豆或者其它作物中能够创造最高净收益的另一种作物的产量。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成本,是把有关的人力物力投放到别处可能创造的最高收益。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成本,是推行别的发展战略可能带来的最好的生活。

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于是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的决定都有成本,任何的安排也都有成本,凡行为都是有成本的。

三、成本、收益和价格是一回事

以选择的角度看问题,还赋予价格全新的含义。价格者,一是代价,二是报酬;价对于买者来说是获得的代价,对于卖者来说则是放弃的报酬。以选择的角度看问题,成本、收益和价格就是一个东西。这是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了。

事实是,在理想的经济环境中,成本等于收益,经济利润为零。张五常讲的有趣,也意味深长:利润是无主的孤魂。他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同一个观点。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理论,选择的依据当然是成本最小化。但也可以按需求法则行事。就是说,价高,我们就少要;价低,我们就多要。这二者也是等价的。科斯喜欢拿成本说事,张五常喜欢拿价格说事;根本上,他们是一致的。

四、离开了约束条件,不可以谈成本、收益和价格

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但这个代价既不是漫无天际、没有约束的代价,也不一定是教科书特定约束条件下的代价。成本是放弃的可能的选择中的最高价值。成本依赖于约束条件。约束条件不同,成本的内涵就不一样,大小之值跟着也就起了变化。

成本依赖于约束条件,约束条件不同,成本的内涵和大小跟着也就不同。这也是说,收益和价格的内涵和大小因约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运用价格理论,重点是把形形色色的约束条件处理成成本、收益或者价格。这是见功夫的地方,低手和高手的分别常常就在这里显现出来。

五、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都是约束条件

常听人说起,经济学不能只搞成本收益分析,还要考虑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是呀,人的行为怎可以不受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呢?

成本、收益和历史、文化、法律制度可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后者是决定成本、收益和价格的约束条件。成本、收益和价格依赖于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约束条件。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成本、收益或者价格是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是通过影响成本、收益和价格进而影响经济行为的。

除了历史、文化、法律制度以外,我们熟悉的还有产权、信息、交易费用等约束条件。时间、空间也是约束条件。更一般地,在行为决策时不能忽略的任何事和物都是约束条件。

六、约束条件需要经过取舍

不错,历史、文化、法律制度、产权、信息、交易费用,甚至时间、空间、行为决策时不能忽略的任何事和物,都是约束条件。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为,这些约束条件的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这些约束条件是有主次之分的。只有那些切实地影响到当事人的成本、收益或者价格的因素,才是我们做经济分析时要寻找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约束条件。

在物理学中,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空气的阻力就是约束。但如果我们研究的是铅球下落的速度,那么空气的阻力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们研究的是气球下落的速度,那么空气的阻力就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约束了。

在经济学中,如果我们考察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效果,那么我们曾经拥有的关于经济体制及其运行绩效的知识、制度转变的费用等就是无关宏旨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考察的是计划经济的效率特征,或者说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理由,那么我们曾经拥有的关于经济体制及其运行绩效的知识、制度转变的费用等就是极端重要的约束了。再如,如果我们考察的是消费者的进食习惯,那么度量每个顾客进食份量所花费的费用就是无关紧要的;但如果我们要解释餐厅为什么提供自助餐,而不设进食数量限制的晚餐,那么这些费用就是不可忽略的。

七、价格理论者,选择理论是也

张五常讲的肯定:“我所知道的经济学只有一个范畴,就是价格理论。”这个价格理论,也即选择理论了。价格理论者,选择理论是也。“理解真实世界各种现象和行为之道,在于寻找影响成本和收益的约束条件”;“重要的是交易费用”,这是强调约束条件了。

经济学的主要功能是经济解释,经济解释的重点在于详尽地考察真实世界,从形形色色的约束条件中把那些切实地影响到当事人的成本、收益或者价格的因素分离出来,并把它们处理成成本、收益或者价格。这也是价格理论重点之所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23:39:29
以上两篇文,个人认为在理解经济学中心概念--成本方面,功力深厚,下面再贴一篇有关成本的,从租值角度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23:40:28
张五常:概念说:从「租值消散」说起

经济学最「浅」的是概念,最重要的是概念,最难教的是概念,最不易学的也是概念。除了需求定律,经济学没有其他不可或缺的理论,但这定律要用得好,概念的掌握重要。从重点规划的结构看,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很不相同。经济学者早就给物理学误导,以为既然在科学方法上物理与经济相同,于是把前者的数学搬进后者。这发展使用不上数学的概念被经济学子漠视了,到今天变得连国际名校的大教授也不懂。老师不懂,学子们只能望天打卦。



何谓成本?问香港的中六学生大多数答得朗朗上口,给你一个满分的定义。这可不是真的能掌握「成本」的概念。要真的掌握,五年以上在街头巷尾跑,或不断地以真实世界的现象印证,是起码的要求了。一七七六年的伟大天才史密斯对成本的概念有足够的掌握,但一八九○年的另一个伟大天才马歇尔对成本概念的掌握却频频失误。同样说成本,「定义」是一回事,学子考满分不难;「概念」是另一回事,是定义之外的内容掌握,能达大成的凤毛麟角。高斯是我认识的对「成本」的概念掌握得最高明的人,但只能给他九十分。



这里不说成本,而是说租值。其实也不是说租值,而是说租值消散。其实也不是说租值消散——一本书也说不完——而是说我这个老人家对租值消散的认识的历程,好叫今天的学子能明白他们正在学的经济学根本不管用!按历程的要点说说吧。



(一)作本科生时,学的租值称为经济租值(economic rent),到研究生时才知道马歇尔称为准租值(quasi rent),二者其实一样。归属租值(imputed rent)也一样。三者有吹毛求疵的分别,浪费时间,不要管。我喜欢简称「租值」(rent),用不着婆婆妈妈的。



当年老师教租值,起笔永远是歌星猫王的例子。这位二十世纪收入最高的歌星,卖唱之前是货车司机,月入仅数百。天才被发现后,过了不久年入以千万美元算。推理说,即使猫王的收入大幅下降,或政府抽他收入百分之九十的税,他仍然会作歌星,不变。这与土地类同:一块地无论其收入怎样转变,土地还在,租金的大幅下降不会使土地消失。租值之称于是从土地的租金或租值搬过来。想深一层,土地还在是不变,但土地的使用这里那里总会因为租金的变动而变的,正如猫王作歌星不变,但唱什么曲,或演什么戏,这里那里总会因为收入的变动而变。租值是从不变的角度看收入或价格变动。这观点,我得到鲁宾逊夫人一九三四年的大作中的《租值闲话》的启发。读该作时我刚进入了研究院。



(二)租值消散的理念起自德国的J. H. von Thunen (1826),但重要的首篇文章是奈特一九二四之作。后者难读,有错,但非常重要。该文是回应庇古一九二○提出的两条公路的例子,说好路车多堵塞,坏路空空如也,如果政府抽使用好路的税,把部分车辆赶到坏路去,社会整体会得益。奈特的回应,是如果好路属私有,路主会收费,效果与政府抽税一样。这观点当然对,也可以看为三十多年后「高斯定律」的前身。



(三)租值消散(dissipation of rent)这一词起自H. Scott Gordon一九五四的一篇重要的关于公海渔业的文章。此文把奈特的一幅两条公路的几何图表搬过来,转九十度,从镜中看,好、坏二路变为优、劣两个公海渔场。因为海属公有,任人随意捕鱼,优场的捕钓者爆满,平均工资等于平均鱼捕所值,该场的租值下降至零。这是说,如果公海渔场是私产,场主会约束捕钓人数,使平均工资等于边际捕钓所值,渔场会有租金进帐。但渔场既为公有,捕钓者有人满之患,总工资的增加替代了租金,租值因而消散了。这是一九六三年我学得的知识。同年,我读到A. Bottomley于该年发表的只两页纸的文章,说某小国的土地宜于种植杏仁树,但因为土地公有,用作畜牧,于是没有租值。这使我知道租值消散不限于劳力参与过多或产出成本增加,过少或转换资源的用途这消散也会出现。



(四)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我被邀请为一个渔业研讨会议写文章。重读Gordon的一九五四之作,发觉言不成理。每个公海的捕钓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其边际捕钓所得会等于自己的工资或机会成本,人人如是,怎可以导致平均所得等于平均工资呢?说公海收不到租金,或租值是零,是定义性的结论,说了等于没说。就是在没有约束的竞争下,每个参与者的边际所获还是等于工资,租值从何而散了?所有师友及其他文章的解释都是定义性,一律是说了等于没说。



那时在芝大,天大寒,在国际宿舍的一个晚上,我推出公海人满而使租值下降至零,要有无限的捕钓者,每个捕钓者的工作时间是无限地少。本来是重大的发现,但我跟着想到那是一八三八年法国A. A. Cournot的双头竞争的思维,只是双头变作无限头,于是在文章中说是他的。该文一九七○发表,题为《合约结构与非私产理论》。两个月前在厦门遇到一位美国教授,他说那四十年前的旧文今天还是天然资源经济学的中流砥柱。可惜到今天,很少人注意到该文提出的一个重点:租值消散只会在边际上出现,边际之内不会完全消散。



(五)一九六六年写《佃农理论》,写到台湾的土地改革,政府约束着地主的佃农分成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导致农户的投入上升,因而使农业的产量上升,我突然想到:如果政府干脆地强迫地主把一部分的土地产权送给农户,使农户成为土地的股权拥有者,权利界定清楚,农户与原来的地主合股产出,当然要为土地争取最高的租值,其产量会与没有土地革改的情况一样。这样看,台湾管制分成率而导致的农户投入上升,与公海因为非私产而导致渔民的投入上升类同,某程度上出现了租值消散。换言之,土地收入的权利如果不是全部界定为私有,与使用的权利不是全部界定为私有的情况相同:租值消散会出现。



(六)一九六九年从芝加哥转到西雅图华大任职,暑期回港渡假,展开大规模的关于香港租金管制的调查,得到政府的协助,搜集了数十箱详尽资料。租管是价格管制,当时我早就知道价管带来的价格之外的竞争准则会导致租值消散,但香港的租管有两个重要的现象困扰着我。其一是分租:一间只五百平方呎的居住单位可以因为分租而有十多伙住户!其二是天台木屋:在楼房的天台上有木屋僭建,密密麻麻,成行成市!这些一团糟的现象,其含意却是:在租管下的楼宇,因为有分租及天台僭建而使暴跌了的租值明显地局部回升。反复推理及考查数据,我得到的结论是,所有受到租管影响的人都有意图去减低那无可避免的租值消散。



(七)我那被认为是重要的《价格管制理论》一文一九七四年发表。很难读。要点是A、价管使资产的收入界定不清楚,导致租值消散(来自《佃农理论》);B、依照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受到影响的人会试图减少这消散(来自香港租管调查);C、任何非市价的竞争准则会导致租值消散,这些非市价的准则只要被确定,均衡分析易如反掌,困难是如何推断那些非市价的准则会被采用;D、在边际上租值一定会全部消散,但边际之内可以有租值存在(来自一九七○发表的公海业研究);E、选择非市价的竞争准则,是在局限下可选的容许边际之内有最高的不消散的租值。



(八)《价格管制理论》一文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交易费用的增加其实就是消散了的租值。这提点是后来一九八一年我准确地推断中国会走的路的理论中的一个基础。一九八二发表,该文提出了一个广泛的交易费用的概念,称为社会费用,是指所有一人世界不存在的费用。二十五年后我构思《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把这广泛定义加进以合约约束竞争替代产权约束,交易费用就变为约束竞争的费用了。没有明言,但减低租值消散其实就是减低约束竞争的费用。有明言的是租值消散不会在一人世界出现。换言之,我能解开中国的经济制度的密码,一个原因是租值消散这个概念用得好。



上述大略地回顾租值消散这个概念的发展,好叫同学们能体会到一个经济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玩意。要有长时期的思考,要不断地以真实世界的现象印证。可以说,有实际用场的经济学主要靠概念用得好,因为可取概念的形成是基于人类行为的经验规律。我选「租值消散」这概念作示范,因为这概念的发展我走得比我知道的任何人远,远很多。



理论上,租值消散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同学们知道,那所谓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之别,而经济学行内通常低贬前者而高举后者。不对,一般均衡的创始大师L. Walras用方程式,满是数学,但经济内容却空空如也。芝加哥大学的佛利民的价格理论当年与众不同,主要因为他的局部均衡分析有一般均衡的经济内容。由我发展出来的租值消散的理念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一般均衡,容易得多,快得多,准确得多!



我的秘方是:凡是没有可以消散的租值存在的分析,不一定对,但一定是达到了一般均衡;凡是有应该消散但没有消散的租值存在的分析,一定错!后者,因为简单所以看得快。多年以来,不管是何方神圣写出什么夸夸其谈的大文,我往往在几分钟之内肯定是错。这是数十年来我不参与学术研讨会议的其中一个原因。动不动说人家蠢到死没有礼貌,但我是凭着秘方才那样说的。比我聪明得多的马歇尔的佃农分析有应该消散而不消散的租值(见拙作《佃农理论》43-44页)。此君名不虚传,他看到,知道不妥,但不知怎样处理才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3 11:46:12
张教授在<制度的选择>里解释公海捕鱼例子,说明租值完全消散,按照古诺模型,每人收入为I/m+1,m为人数,用时间成本表示捕鱼成本,为何随着m增加,租值会完全消散掉?边际上,每人收入与成本相等,但仍是边际上的事,边际内,肯定是收入大于成本的,租金不会完全消散掉的。是不是指由于人数m增加,人均获得收入减少,捕鱼时间减少,每人的平均租值接近边际租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3 17:24:00
顶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