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1272 0
2010-03-13

农村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0-3-12

  2009年以来农村经济形势及全年趋势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由于采取了一揽子“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和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体形势好于预期。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一是粮食有望实现连续6年丰收。在发生50年一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夏粮面积比2008年增加约836万亩,总产量达到1.2335亿吨,比2008年增长2.2%,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预计全国早稻面积8800多万亩,比2008年增加约300万亩,亩产增加约5公斤,创历史新高;总产3327万吨,同比增长5.3%,创近8年最高水平。秋粮面积继续增长,预计达到11.3亿亩,增加约1300万亩。全年粮食面积有望达到16.2亿亩,增加约2300万亩,粮食总产在高基数上有望实现连续6年丰收。二是夏油产量创历史新高。夏收油菜籽面积达到1.02亿亩,增加937万亩,总产量1290万吨,增长11.7%。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三是畜牧水产稳步增长。1~9月猪牛羊禽肉产量5280万吨,同比增长5.6%,其中猪肉3495万吨,增长6.3%,生猪出栏和存栏同比分别增长6.4%、2.2%。上半年禽蛋产量1282万吨,牛奶1412万吨,分别下降1.2%和5.6%。1~7月全国水产品产量2428.9万吨,同比增长5.03%。
  农产品价格降幅缩小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降5.0%,降幅比上半年缩小1.2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产品价格上升0.2%,涨幅比上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下降8.8%、12.3%和2.2%,降幅分别缩小3.7、0.4、0.1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品中,粮食价格稳中有升,生产价格同比上涨0.4%。其中谷物上涨2.5%,涨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0.6、1.1个百分点;棉花、油料分别下降17.9%、19.8%,但跌幅缩小了0.8、2.7个百分点;糖料价格上涨1.2%,蔬菜、水果价格分别上涨10.6%、3.1%,涨幅扩大4.2、12.5个百分点。畜产品中,生猪、奶产品价格同比下降21.8%、11.3%,降幅缩小0.3、1.5个百分点;家禽、禽蛋价格分别上涨1.8%、2.5%。
  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农民工就业一度形势严峻,回乡农民工增多。在国家大规模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农民工外出务工稳步回升。据农业部对全国28个省(区、市)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2009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同比增长1.6%。另据国家统计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调查,截至9月底,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5198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479万人,增长3.3%。其中绝大多数已就业。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也得益于乡镇企业较快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发展加速,为吸纳农民工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上半年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3万亿元,同比增长9.0%,快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从业人数已经恢复到2008年末水平。
  农民收入继续增长1~9月,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增速同比回落了1.8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加快了1.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9%,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4.0%,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10.5%,财产性收入增长11.7%,转移性收入增长26.4%。工资性收入增速较上半年加快了1.5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中央及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投资力度,拉动了农民务工形势逐步好转;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和提前到位,以及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标准进一步提高。
  工农城乡关系出现结构性改善一是工农业增速差距缩小。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2005年~2009年各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2.24、2.71、3.41、2.35、1.88,近年来呈明显的缩小趋势,并首次降至2以下。二是农村市场趋于活跃。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市增长14.8%,县及县以下增长16.0%,农村增速比城市快1.2个百分点,扭转了多年来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滞后于城市的局面。三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提速。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3%,增速加快5.7个百分点;农村投资增长33.6%,增速加快10.3个百分点,农村投资增速多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4.8%,明显快于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6.9%、38.1%的速度,占城镇固定投资的比重同比提高了0.25个百分点。四是国家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在持续多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2009年比2008年增长20.2%,比2006年翻了一番。
  当前农村主要政策措施执行情况
  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并出台实施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9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2个省的117个县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了解财政投入、农业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扩大农村消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等方面主要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调查表明,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地区之间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普遍提高2009年,平均每县预算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6.8%和7.3%提高到14.2%和14.6%。分地区来看,只有一个省份的调查县平均比重出现下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预算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主要是由于上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所致,与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债资金使用向农村倾斜,但用于农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2009年1~8月,平均每县到位的国债资金为6243万元,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的数额。国债资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为58.1%,比上年全年提高6.4个百分点,但用于农业的比重却由28.2%下降到17.3%。分地区来看,8个省份调查县用于农业的平均比重减小,5个省份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重合计出现下降。
  耕地占用税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上升全部调查县平均,2009年耕地占用税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用于农业的部分预计增长21.1%,占耕地占用税的比重预计将达到62.6%,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各省调查县平均,有3个省份在耕地占用税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用于农业的比重,但是也有6个省份存在着耕地占用税收入用于农业比重下降的问题。调查同时发现,一些地区由于耕地占用税收入与其他收入“打捆”使用,使得支出方向难以区分。
  多数地区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没有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2008年~2009年,各调查县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平均增长2.6%,其中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增长9.3%,占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比重由53.6%提高到了57.2%。但是将调查县分省平均,有7个省份出现城市维护建设税用于上述支出项目的比重下降,表明这项政策的执行情况从全国来看并不理想。
  各项农业补贴较大幅度增加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来看,56%的调查县补贴金额比上年增加;县均补贴总额比上年增长12.2%,分省平均都有所增加;在20%的被调查县中,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补贴标准高于普通农户。
  粮食最低收购价明显提高全部调查县平均,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1.64元/公斤,比上年提高13.1%;水稻最低收购价格1.86元/公斤,比上年上涨8.8%。调查县分省平均,各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增幅差距明显。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相比,水稻最低收购价格都提高了8.5%左右,但是非产粮大县水稻最低收购价格为1.94元/公斤,产粮大县只有1.77元/公斤。
  各项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基本落实,但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进展迟缓,部分项目和补贴资金到位较慢
  产粮大县得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和奖励补助资金明显增加,县均比上年增长5.5%和8.5%。东北和内蒙古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进展迅速。在全部调查县中,各级财政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的占74%,县均项目投资额比上年增长42.6%。水产养殖示范区建设稳步扩大。全部调查县中,各级财政对水产养殖建设示范区建设进行投资的占13%,县均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2.7%。
  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较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扩大,财政投入增加。24%的调查县被上级纳入试点范围。
  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减免了新招收农村家庭困难学生的学杂费。2009年,有82%的调查县提高了农村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与上年相比,小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提高了14.9%,初中生的人均公用经费提高了19.2%;有86%的调查县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行住宿补助,县均补贴金额比上年增长10.6%;有74%的调查县减免了中等职业学校新招收的农村家庭困难学生的学杂费。
  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明显提高。全部调查县都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上年相比,2009年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5.8%,低保补助水平提高14.9%,全部调查县低保支出总额预计增长26.3%,县均得到的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额比上年增长21.7%,农村低保支出总额的增长幅度高于低保补助水平的增长幅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口数量进一步扩大。
  扩大农村消费政策全面实施,但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得到的实惠有限2009年,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国实施。全部调查县平均补贴品种平均达到10个,县均补贴总额295万元,带动家电销售总额2173万元。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家电下乡补贴资金的分配并没有明显向低收入地区倾斜,人均补贴额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这项政策对刺激农村消费有一定作用,但对提高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生活质量作用有限。
  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进展较快。一是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的地区和组织数量逐步增多。在全部调查县中,存在从事融资和信贷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县有12个,开展金融服务的专业合作社有36家,其中可以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29家,平均每个合作社融入的资金为182万元。二是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或农业投资基金开始建立。调查县中的这类机构共有6家,平均每家注册资金为3342万元,2009年1~8月累计投资金额平均每家为1038万元。三是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逐步改进。在全部调查县中,金融机构向农民开展无抵押贷款业务的占到68%。调查县平均,各省比重都在45%以上。在43%的调查县,金融机构对农民开展了以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为抵押物的贷款业务。
  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不断推进。53%的调查县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县,2009年1~8月,县均获得上级财政的保费补贴额为353万元,占保费总额的58.0%。有9个调查县开展了农村互助合作保险,互助合作保险机构的数量为78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16个调查县的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纳入国家示范社建设行动计划,其中享受到财政支持人员培训、税务登记免收工本费、承担国家涉农建设项目以及信贷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的分别有14、14、9和6家。已有63%的调查县建立了农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38%的调查县中,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了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项目。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难度加大应当看到,今后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强农惠农政策的边际刺激效应递减,在前期高基数高水平上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势头的难度会越来越大。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全面实现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经验研究表明,到这种特殊年份,各地迫于完成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容易忽视投入周期长、收效慢、贡献小的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统筹城乡发展正处在重要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城乡关系出现了结构性改善的态势。但也要看到,这种改善是不稳固的,也不意味着城乡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2009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出现了扩大的现象,1~9月份城乡居民现金收入之比由上年同期的2.99∶1扩大到3.01∶1。这说明,如果我们不能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城乡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逆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继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任务艰巨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牧区与农区、传统农区与发达地区、石山地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呈扩大的态势,不仅有收入差距,更有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而且后者更为突出,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极为艰巨。
  国际贸易环境依然严峻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对外出口也成为扩大农产品需求、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需大幅度萎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农业发展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凸显了过度依赖外贸的弊病。全球经济真正复苏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外需规模在短期内还难以全面恢复。而且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面临空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压,贸易摩擦成为常态化,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格局难以再现。对于农业而言,对外出口的拉动作用将不断减弱,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将成为拉动农产品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从当前的情势看,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可以明确为两稳定、两促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抓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以及实施农村区域发展战略等。




作者: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小组 来源:《村委主任》2010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