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1534 1
2010-03-13
  摘 要: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从区域影响力、就业、经营效率、经营效益、抗风险等多维度建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选择东中西部省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竞争力相对居中、经营效益偏低、抗风险能力不足,与东部省份有较大差距,远没达到有效竞争力水平,并提出提升四川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竞争力措施。  关键词:民营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1  问题提出
  企业竞争力通常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用各种流程对其拥有的资源进行配置时,在市场竞争、价值创造、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比较能力。企业竞争力可以概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消费者价值创造、供应链管理、资源整合。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1990],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企业竞争力时,多将核心竞争力作为研究重点。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这些理论对研究和挖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指导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如何综合解读企业竞争力,如何科学比较不同地区企业竞争力等相关研究成果并没有统一认可的理论成果,给跨区域评价企业竞争力带来困难。针对于不同区域的民营企业,其竞争力包括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对区域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既要考虑区域民营企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力量,反映其区位比较优势,同时也应能反映出该地区民营企业整体经营运作的效率、效果以及发展潜力。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民营企业的研究,重点针对公司结构治理、民营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供应链管理、技术开发、品牌创建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对民营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不完善,使得从实证角度研究民营企业面临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状况,对于一些无法直接获取的数据,本文采用各区域民营企业50强(2008年销售额为准)数据给予替代,从而解决民营企业数据收集的困难。本文构建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不同区域民营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以求达到以下目的:①为不同省份民营企业竞争力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基础;②为各地ZF针对民营企业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依据;③为微观民营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依据;④为研究其他经济成分竞争力提供参考。
  2  民营企业区域竞争力指标构建
  在遵循可行性(包括可计量和可操作)、全面性、完备性、可比性以及代表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以及我国民营企业特征,并参考其他相关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营企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见表1)。

  3  实证研究
  选取东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中部(安徽、湖北)和西部(重庆、四川)共八省份为参照标的物。相关数据来自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7年《中国非公有制统计年鉴》以及2005《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对以上八省份24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样本数据距阵和数学模型为:
   
    因子分析样本观察值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m<k,fj是公共因子,而且两两正交;ei是特殊因子,只对xi起作用的因子;aij是公共因子的负载,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载。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根据相关分析表(略),可以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判定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各指标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不同的问题,为消除量纲和数量因大小不同对因子分析的影响,本文将原始数据进行z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各指标均值为0,方差为1。然后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略)。利用所选数据做公共因子碎石图(略),从碎石图可得,当提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公共因子时,特征值变化非常明显,当提取5个以上公共因子时,特征值的变化基本趋于平缓。因此,按特征根大于1原则,选入5个公因子。5个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2.220、5.157、2.873、2.339、1.16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8.964%,表明这5个主因子代表绝大部分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各省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竞争力概况。各主因子对应 R的特征根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在对所提取的5个主因子建立负荷矩阵时,由于原始数据之间相关系数较大,部分因子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为便于对每个因子负荷作合理的解释,采用方差极大斜交旋转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每个因子负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以排除噪音干扰,从而得到斜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每一个值代表原有变量与每个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则公共因子与原有变量的相关性越强。从表4中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对X1、X2、X3、X4、X5、X6、X7、X8、X21、X22、X24指标有较大的负荷,主要是反映地区民营企业的总体规模实力、就业能力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命名为区域影响力因子;第二主因子对于X14、X15、X19、X23这四个指标的负荷较大,主要反映地区民营企业的增长能力,可以称为成长因子;第三主因子对X13、X20指标有较大负荷,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地区民营企业经营效益能力,可命名为经营效益因子;第四主因子对X10、X11、X18指标有较大负荷,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地区民营企业经营效率,可命名为经营效率因子;第五主因子对X9、X12、X16、X17指标有较大负荷,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地区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可命名抗风险因子。

  根据因子值的系数距阵(见表4),可计算出公共因子的因子值,计算公式略。从因子的斜方差距阵(见表5)可知,旋转后五因子仍然是正交的,表明其主成分相关系数不大,对主成分的选择是合适的。因子评分以各因子的解释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各地区的综合测评得分,据此构建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为:
   
  F为各地区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综合分值;其中ω1;λi为第i个主因子对应的特征根(i=1,2,3,4,5);ω1为公因子i的解释方差贡献率,它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的比值,在此作为公因子i解释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权重。Fi为各地区民营企业在各公因子上的负载,ε为5个公因子所不能解释的地区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部分,由于5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贡献率为98.964%,所以ε可以忽略不计。该模型演变为:
   
  根据SPSS15.0运算结果,按照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矩阵中数据及表2中各因子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比重,把与每个观测量对应的5个因子得分代入上述模型,计算出8个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5个因子得分及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按照综合得分大小对各地区进行排序,其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4  结论及建议
  表6可知,四川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综合得分居中,在所选的八省市中排名第四,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占较大权重的第一主因子即区域影响因子得分较低,其值为-0.4641,在区域影响因子中排名第五,与排名第一的浙江(2.0697)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从指标值看,主要是四川民营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城镇和乡村就业人数、就业人员年平均数,利用外资总额,进出口总额等指标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充分表明四川民营企业影响力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外交流合作程度不高。其次,第二、第三、第四主因子成长因子、效益因子、效率因子分别排名第三、第七、第二,这表明国家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重庆、四川等西部省份由于得到ZF优惠照顾,经济发展较快,其民营企业发展也比较好。再次,四川民营企业第五主因子(抗风险因子)的得分较低,说明四川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其原因主要是产品销售率、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指标得分相对低,同时风险与收益成反比这一常规可以推测,四川民营企业发展尚未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其开放程度和面对的总体风险较弱,平均收益也较低。
  从对比上看,四川民营企业竞争力排名居中,与东部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差距较大,而在西部省份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各种因素,不难看出东部地区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优越性,使得民营企业发展普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北京民营企业竞争力得分较低,这是北京经济结构与其他省份不同所造成),而西部省份由于国家政策的优惠,民营企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四川民营企业竞争力居中,原因众多,从指标上看主要是由于第一因子得分较低导致。根据上述分析情况,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西部大开发战略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发展民营企业的方针政策上。西部大开发政策使得西部省份(四川、重庆)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迅速上升,已经实现了赶超安徽、湖北,表明国家战略对民营企业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因此,四川应继续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把国家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亲商政策,注重制度创新,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促进四川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2)制定并实施四川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发挥群聚效应。浙江、江苏与上海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均高于四川民营企业,从指标值看,主要是四川民营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城镇和乡村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等指标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影响这些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集群。其他省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初步实现了民营企业的集群发展。江浙地区以中小城镇为中心,实现了不同产业的区域集群,从而有效提升民营企业影响力。因此,四川应实施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战略。例如可以考虑分别以成都、绵阳为集群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实行不同产业集群布局,发挥规模效益,提升民营企业总体影响力,从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3)努力构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四川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四川民营企业没有成功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缺少这种关键因素,导致四川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低下、品牌建设落后、资源整合效率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不足等。因此,ZF应从财政、金融、税收、规制等方面奖励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本身亦提高认识,在实践中努力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全面提升四川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



作者:四川大学 黄荣顺 揭筱纹 王亮 来源:《软科学》2009年第1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17 10:09:12
非常关键的表啊、模型啊什么的全都显示不出来,楼主能不能整个附件放上来啊??感谢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