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目前形势下,更多国产芯片得以进入大厂的供应链名单,成为国产替代计划的一部分。一纸订单有时胜过万般情怀或重金扶持,就像实战往往比演习更能练兵。 这也是为何“小华为”海康威视在被列入美国实体名单后,可以较为从容地回应:长期影响不大,已有替代方案。
2.半导体行业一直有“Second Source”(第二供应商)的惯例。为保证供应链安全,供应商要随时可以动态调整。而如果某家供应商占比较高,整机企业通常会引入第二、第三供应商,以此分散风险。
所以海康威视有“备胎”本身并不令人意外,值得关注的是其强调的国产替代。比如主芯片方面,国产已经占到八九成。
3.当下形势为国产芯片的“顶上来”做了铺垫,成为助燃剂。很多整机企业选择跟成都天合世纪相似的调整——加大国内芯片厂商在供应链的比重。
4.当然在高端芯片上,中外差距还是很大,且国内厂商目前大多不愿去挑战,因为高端芯片虽然利润高,但是量小、开发难度高。
5.骆敏健则为黎明前的各种“意外死亡”扼腕叹息。死亡样本之中,有的太过崇尚工程师文化,却不懂市场和销售,有了好产品,根本卖不出去;有的死于对一个新产品的周期、难度以及对资本的需求估计不足。比如计算芯片产品周期,不是流完片就大功告成,实际要交付到客户手中且等客户的产品批量问世后,才算实现量产。“有的产品还没推向市场,公司先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