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开始的大学生扩招政策已经实行了10余年,10年来已经为中国新增了5000万大学生。诚然,大学生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学生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相当的力量。这里想撇开积极的方面,谈另外一个问题。大学生的扩招意味着大学生的普及,即招生面的普及,中国的人口一半在农村,因此粗略计算有一半的大学生出身自农村。当农家子弟进入大学时,一般的家庭都为之骄傲,以为可以跳出农门,结束父辈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然而大学毕业后,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大学生蜗居在城市,一个月一两千块的工资,没有买房的可能,杯具成这样自然也没有结婚的可能,这时候农村也回不去了,户口没有了,土地没有了,有的只是一张文凭,就是一张农村家庭用多年积蓄换来的文凭。现在这样例子不在少数。
我们不禁要思考了,这当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我们看扩招前,能进入大学意味着可以享受精英教育,不愁工作,那时候的大学才是农村现在仍流行的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扩招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以扩招为界限来看大学招生背后的含义有几点不同:
1、之前是精英教育,之后是大众教育
2、之前农村人入城需要自身在环境中的磨练,像浙商的市场开拓能力的获得,而之后,大学成为了大量农村人进入城市城市的途径,农转非了,其实这当中少了太多的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适应性的磨砺。
所以,一方面是大学生这个劳动力市场供求在发生变化,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两一方面是大学生这个劳动力产品本身存在空间错位和能力错位,形成了现在大学生扎堆的在城市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