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3045 1
2010-03-1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而农村是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由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农村的资源环境现状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所决定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突破农业的环境资源约束,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乃至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友好型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它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降低经济社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构建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友好型农村建设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环境友好型农村建设是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农村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农业基础,农村的环境质量关系到农业的产出水平和产出质量。不仅如此,农村地区还是我国许多江河的源头和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也是我国主要的食物供给源,因此,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而且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农村环境的污染不仅损害农民生命、生产安全和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也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不断改善,然而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不仅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监管困难。长期以来,国家把环保的资金和环保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现行的环保法律大都是针对城市和工业而制定,对农村的适应性差,环保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环保的宣传教育也是以城市为中心,农村环境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城市淘汰的高污染企业纷纷涌入农村安家落户。国家多年来对城市环境的关注,使城市各项环境指标达标率逐年提高,城市环境日益改善。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却不断恶化,土地退化、草原沙化、森林功能减退、水资源危机、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一次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化肥使用量为36.65t/km2,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化肥利用率低(30%),流失率高,不仅致使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2005年农药年使用量约为145.99万t,比2004年增加了5.33%,而我国农药使用量中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余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使水体、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分散,又加大了农村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难度。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由于排放主体的分散性、隐蔽性和污染的随机性,不仅使得面源污染监测困难,政府也很难一对一地对农民的个体行为加以干预和调节,农村环境的保护迫切需要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
  2、环境友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最终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这个目标能否实现,与农村环境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没有环保这个环节,没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理想将无法变成现实。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极大地冲击了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正在逐步地、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瓦解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根本上侵蚀了农业耕作的基本物质基础,致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农民的饮用水、食品安全,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减少农民经济收入,加剧农民贫困,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扰乱农村稳定,诱发并加剧社会矛盾。而这些都背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农村环境作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务的场所,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农村污染的综合防治,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础。
  3、建设环境友好型农村是突破农村资源环境约束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人们利用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把自然界的生物等物质转化为人类自身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的过程,所以,农业对自然环境和资源有天然的依赖性。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基础和技术落后,以及长期以来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低效率开发利用和严重的污染破坏,致使我国农村资源环境安全呈现明显的脆弱性,农业资源短缺,农村生态承载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民增收空间不断减少,环境、资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促使人们形成尊重自然的伦理价值观,主动选择对环境危害小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统一,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采用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环境友好型农村的实现路径
  针对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建设环境友好型农村应着重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农民的环境友好伦理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完全由政府监管,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必须培育农民的环境友好伦理意识,才能增强农民环保的自觉性。
  环境友好是不同于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新型价值观,传统的伦理价值观把自然排除在人类的道德关怀之外,把自然看成是人类征服和索取的对象,通过对资源环境的征服和破坏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致使社会发展中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处于严重的冲突与对抗的不友好状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抗冲突关系,重建人与生态环境、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友好关系,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理性选择,是新型的环境友好价值理念的要求。
  环境友好的伦理价值观要求人们学会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遵守环境公正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荣。要使这种新型的伦理价值观成为农民的自觉意识,社会必须大力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在教育方式上,要针对农民的特点,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日常生产生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学校、广告牌、黑板报、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开展宣传,帮助农民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和地位,充分认识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认识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到环境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2、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型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制度具有确定性、可操作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导向性,可以给人们明确的选择空间,规范人们的行为。环境友好型农村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必须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大都是针对城市和工业而制定的,对农村的适应性差,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还存在不少法律空白。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势在必行。在立法中要体现赏罚分明原则,既要制定鼓励、扶持和奖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行为的法律和政策,也要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从而使人们不敢以身试法。
  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对干部进行任期考核时,除了关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指标外,还应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其中。要实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制,确定其在任期内的环保目标,把环保工作成绩与干部的任免密切挂钩,农村的发展,不仅要看总量、看增量,更要看质量、看效益,看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看农民的幸福感受和满意程度。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遵循“谁受益、谁补偿”、“谁投资、谁收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对农村的生态补偿机制。
  要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友好型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直接受益者也是农民。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注意倾听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实现资源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大力加强环境友好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农村的建设必须依靠和加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研究和成果的推广示范。要突破传统的科技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长期以来,传统的科技发展是“以物为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与传统科技相比,环境友好的科技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传统的科技虽然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目标,但一定程度上都有意无意地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衰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违背了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而环境友好科技要求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把生态圈和技术圈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技术合理与否的标准,它破除了以局部的眼前的利益为基点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持续发展。其次,环境友好科技追求高效低耗。与传统科技的大量消耗资源、片面追求高增长不同,环境友好科技追求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高产出,促进生产技术体系向无害生态环境和有利于环境与发展双效性方向发展。再次,环境友好科技注重少污染、可循环技术的研究应用。倡导清洁生产技术和模式,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对污染的控制。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和循环使用,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根据上述特点,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要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展农区土地生产力培养、高产高效农作物栽培、农产品高品质无害化生产等技术的攻关。要积极研究当地的土壤结构与化肥施用比例,开展测土平衡施肥,推广有机肥、复合肥的使用,减少化肥施用的无效性和盲目性;农药使用要根据气候、作物种类等需要,确定喷洒的药物品种、数量与时机,严禁使用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推广应用生物治虫技术;要加强作物秸杆和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应用,推广秸杆粉碎还田、秸杆气化、固化成形、养畜等技术,使废弃物成为资源。
  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农技人员要加强指导、示范、培训和服务,帮助农民尽快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和转化,激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技术从事生产,从而推动环境友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推广。
  4、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当和发展不足带来的问题,农村污染整治必须确保农民受益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为此,必须构建一种基于地方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将农民经济利益与农业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我国的资源禀赋看,我国是资源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以节约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践目标是减少环境负荷,防止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可见,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一致,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就要贯彻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减量化”要求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减少资源耗费,减少垃圾和污染物排放,防止滥施化肥农药,使节地、节水、节能、节粮等逐渐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再利用”要求尽可能对各种物品进行多次回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再循环”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农村废弃物多为有机物,弃之为害,用之为宝,任意堆放或弃置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而且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收集起来加以发酵处理,不仅可获得沼气,以补充或代替其他昂贵能源,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产绿色农产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所以,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原理连成生态链或生态圈,使农田、养猪场、鱼塘、果园等形成良性循环,既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增强农业的生态功能,又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的经济功能,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赢。



作者:黄巧玲 来源:《农业经济》2009年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8 16:40:34
不错,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