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走过的每一段路,遇见的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命运,带领你走向不同的路。
正所谓:与什么人结伴,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进入什么圈子,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孔子认为,有四种人可称为朋友。
一是“可与共学”的人,二是“可与适道”的人,三是“可与立”的人,四是“可与权”的人。
一个人的财富和智慧,基本就是5个与之亲密交往朋友的平均值。
你和谁成为朋友,你有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了你一生的成败得失。
1
可与共学
“可与共学”字面意思是共同学习,可理解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进一步引申为有共同的话题。
今年7月,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爆出一个“学霸宿舍”。
宿舍6位姐妹,分别考研或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等5所高校。
四年来,累计获得16W+奖学金、助学金。
来自不同专业的室友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最初来自一个励志的室友。
她特别勤奋,早出晚归,总会有计划地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其他室友羡慕之余,开始跟着一起学。
大家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互鼓励。
其中一位室友,一开始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规划。
在另一位室友的鼓动下,业余时间学起了电子电路设计,拿到了省级大赛二等奖。
有两位姐妹,因为保研失败,心态都快崩了。
其他室友不断鼓励帮助,最终考研成功。
四年来,她们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电路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活动,不止一次获奖。
她们还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取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
业余时间还一起追剧、唱K、打三国杀,丰富多彩。
有的人变得更好,却是因为遇见了一个优秀的人。
几位大学生,因为处于“可与共学”的宿舍环境,自此志趣变高远,格局变大。
“可与共学”的优秀朋友,最终都是彼此成就。
与智者同行,路自然宽;与高人为伍,走的更远。
2
可与适道
“可与适道”,就是共同寻求“道”,即拥有共同目标和志向的“同道中人”。
这一层主要讲“志”,比第一层的“趣”境界要高一些。
如果你碰上了志同道合的知己,彼此之间相知相重、肺腑相连、没有隐瞒,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
元稹和白居易二人同年拜官,成为校书郎。
大概是无意间的对视,两个人便看对了眼,开始了“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的日子。
后来,元白相继被贬,两人也没有因此断绝了来往,书信不绝。
元稹被贬通州,天气热,白居易就给他寄本地特产的凉席。
还不忘附诗一首,“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
两人的情分至深,甚至达到了心有灵犀的地步。
元和四年,元稹出外办案,弹劾了不少官吏,肃清吏治的同时,也触动了朝中官僚阶层的利益。
白居易身在长安,感受着暗潮汹涌,难免对友人心有牵挂。
这天,白居易与人同游曲江。
乐而忘返之际,怀想友人孤身在外,如今应已经到了梁州。
便当席赋诗一首:“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单单只是这般,似乎也算不得什么。
但令人震惊的是,元稹确实在当天抵达梁州,夜间入梦,梦见白居易身游曲江。
醒来之后,他怅然若失。
写下:“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的诗句。
《刺猬的优雅》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春去秋来,生命里人来人往。
有一个“可与适道”的人陪在身边,理解你的言不由衷,明白你的悲欢苦乐,所有美好往事都有了可以言说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