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一个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记得的节日。就像那些离开的人,慢慢地为人所忘记。
然而,总有然而。
只要有人在思念,离开的人就永远活在一个人的心里。这样的日子,就有着永恒的意义。
又到寒风起,又是十月一,你是否也在思念着谁呢?
凛冬已至,天冷添衣
慎终追远,怀念故亲
今年的寒衣节时间为
2019年10月28日,星期一
农历己亥年 十月初一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
民众称为鬼头日,
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
秋季的中元节,
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这一天,人们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
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
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
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对于那些逝去的亲人,即使阴阳相隔,无法相见,
也无法抵挡对他们的牵挂。
春去冬来,天气渐冷,
送件寒衣,寄以心意,
愿逝者安息,一切安好!
· 寒衣节起源 ·
以猎物为祭品,
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
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
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礼记·月令》中描述的周代腊祭情形
寒衣节自古有之。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
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
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诗经.豳风.七月》
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
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
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 寒衣节发展 ·
在唐朝天宝二年时,发布诏令:
“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
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
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授衣、祭祀和开炉。
明代对寒衣节的详细记载:
“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
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
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
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
“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
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
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 寒衣节传说 ·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寒衣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
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
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
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
也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另有朱元璋“授衣”传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
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
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
“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寒衣节”由此而来。
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
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
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
以示牵挂和关怀。
有个较偏的传说是,
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
相传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
蔡他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
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是卖不出去,
于是,慧娘想了一个办法。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
蔡莫在她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
自己造的纸质量差,气死媳妇,
唯有烧了纸,方解心头之恨,
说话间,慧娘竟然活了,并说:
“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
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围观者一听,原来烧纸可这样,
于是都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
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
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
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