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时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京沪高铁每晚建一年,就会损失200个亿,提出力争1995年开工,2000年建成。当年末,铁道部联合四部委共同推出《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是迫切需要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国力是能够承受的,建设资金是有可能解决的。\" 铁老大非常积极,苦口婆心,还专门成立了高速办公室,沈之介当主任,准备大干一场。关于京沪高铁的声音早在1990年就开始了,但拉扯了几年迟迟没有动静。用沈志云的话说,“现在不要再反复讨论,而是埋头苦干的时候了。”
2.华允璋觉得这非常不靠谱,因为日本达到这个水平有经济基础。1996年,从东京到大阪的日本东海道沿线居民,人均GDP高达46483美元。反观京沪沿线,连零头都不到,只有1000美元,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也仅仅只有3100美元。人民消费水平如此悬殊,高速客流根本不可能远超新干线。
3.以前的主要矛盾是要不要马上建高铁,现在又变成了是建轮轨还是磁悬浮。中科院院士何祚麻、严陆光以及程庆国都支持磁悬浮,磁悬浮被当作是后来居上的法宝。何祚麻曾说:“在技术路线的选择或决策上,既要看到决策的现实性,还必须要预见到决策的超前性。否则到了未来,落后的决策就失去了未来的现实性。”
4.2006年,沪杭磁悬浮刚获得立项,打算在上海世博会之前开通,但半年后,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就出事了,刚行驶到龙阳路的高架桥时突然起火燃烧,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因为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坏了之后就无法移动,这列车就这样一直趴在高架桥上一个星期后才被挪开。
5.京沪高铁建成时普遍预测需要10年收回投资,结果仅用三年就开始盈利了。京沪高铁不久前提交的IPO招股书披露,这条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黄金通道,以日均3500万元的吸金速度,睥睨群雄。
2018年末,我国高铁里程达到了2.9万公里。6年前,中科院院士、高铁专家沈志云还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建成1.8万公里高铁网络。一切都在超预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