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和阅读约5小时,累计阅读约2870小时。
学习和投资心得:
投资逻辑的思考:
首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发现一个普通股,价格远低于价值,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就应该买入。但如果这个普通股所在的市场(经济体)有很大的可能消失呢?再例如,它的管理层劣迹斑斑,经常诈骗呢。们肯定也不会买入吧。价值一定要有实现的可能性们才会考虑买入,不仅要信仰,也要考虑风险。否则H股里的老千股(往往价格远低于净资产)应该是门庭若市而不是无人问津了。其次,更低的价格会更有吸引力。如果考虑证券的整体环境,在熊市时考虑买入某个普通股。又或者是等待能确定的好企业比较负面的时候考虑买入,是不是就有更好的价格。当然们不一定能等到,但有的人就是愿意等,因为他找到的投资机会不止一个。你能说他就是投机者,不是价值投资者吗。《证券分析》第一版的前言告诫们“在面对其他证券投资方式时,们一直努力告诫学生,切记不可以以蠡测海,只看表面的现象。”除了基于事实,坚守常识,锻炼心智以外,的理解是人千万不要教条,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看待世界。不要仅以自身经验去看待世界。回到开头说的801页,在市场分析与证券分析一节里,作者说了市场分析的两类分类:1.只从股票市场的历史表现中寻找资料来进行预测。2关注所有经济因素,例如整体和特定的经商状况、货币利率、政治局势。作者总体认为很难,而且有些是不合理的,也就是适用性不足。但仔细想想,如果第一类们不预测而只是做基本面历史高点低点归因分析呢?第二类再引申一下不就是企业经营的外部性吗?是不是可以从企业经营这个角度去对外部环境影响分析和归因呢?是不是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两类中是不是都能找出极端态时的表现。而企业在极端低谷时候的表现是不是更能说明他生命力。这就是说的那位基金经理对这两类认知的超越!想他除了自己的经历以外肯定也受了书里一些东西的启发。而不仅仅是他,包括每位给本书写导读的投资者一定都有自己的启发。这就是本书的另一个意义之一—,结合自身,与时俱进。最后,塞思卡拉曼在导读里说——那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总是驱动着价值投资者更加努力地探寻解决之道。这正是这些年来,一些卓越投资者所做的事情。而鲁钝如,至少可以尽量理性,尽量客观,保持开放,不断自省地去学习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