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还原人类祖先的生活状态
2019年10月10日,一群德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将基因测序与传统的古人类学研究相结合,第一次为我们还原了远古人类祖先鲜活的生活侧面。
传统上,人类学家们想要了解文字时代开始之前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结构,只能通过考察发掘出来的墓葬、生活器具、饮食等信息间接推测。就拿咱们中国为例,四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了等级分明的墓葬。有的拥有大量的陪葬品,而大多数墓葬则只有孤零零的骨架。这就说明在那个时期,阶级分化和贫富差异已经非常普遍了。
但是,这毕竟只是研究者们根据静态的考古发掘做出的间接猜测。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究竟如何生活?如何经营婚姻与家庭?如何抚养子女?又如何形成阶级、豢养仆役甚至是奴隶……这些动态的社会活动却很难从中复原。
曾经人们以为,自人类诞生到文字发明,这中间近三十万年的历史沉浮,对今天的人类来说将是永远的秘密。但伴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成熟,人类远古祖先的秘密可能会逐渐大白于天下。
在我们讨论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从德国南部的莱希河谷中,发掘出了一处4750-3300年前、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青铜时代中期的人类遗址,并找到了大量的墓葬和遗骨。通过分析这些遗骨当中保留下来的DNA残片,科学家们成功复原了超过100位人类成员的身份,并且分析出了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这就为我们理解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状态提供了可能。
说几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吧:
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先辈墓葬的陪葬品很丰富,那么他们的后代往往也会拥有丰富的陪葬品。哪怕后代在很年幼的时候就死去了,他们身边的陪葬品仍然很丰富。这说明在那个时代,财富和社会地位显然已经具备了可继承性,可以从父母传递给子女。科学家们甚至发现,有些富贵家族的传承持续了四五代之久,说明当时的阶层地位已经相当稳固了。
而在核心家族成员的墓葬周围,还出现了很多简陋的、没有随葬品的墓葬。墓葬的主人很可能和核心家族生活在一起,但DNA分析显示他们和核心家族成员毫无亲戚关系。显然,这些人应该是远道而来的仆役,甚至是奴隶。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结构已经相当复杂,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会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
最有趣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尽管有权势的家族往往拥有自己的家族墓地,家族成员会代代埋葬于此,但却有一个明显的例外——没有发现属于家族成员的成年女性遗骨。相对应的是,墓葬中出现的成年女性,在基因层面都和莱希河谷的大家族毫无关系,而同位素分析则显示她们的家乡至少在350公里之外。
这个现象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在当时,部落之间的通婚已经非常普遍。对于这些位高权重的家族来说,男性会迎娶其他部落的女子为妻,而家族的女孩儿们则会相应地远嫁他乡。
你看,这就是基因测序技术的威力。在传统的人类学考察方法之上,基因分析帮助建立了人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因此重构了史前文明的社会和家族结构。
根据这些研究,我们甚至已经可以想象人类祖先在三五千年前具体的生活状态了:
一个大家族世世代代开垦和守卫着他们的农庄,生于斯,也葬于斯。每一代当中,男性成员们从小要学会弯弓搭箭,腰携匕首,英勇作战。而他们的姐妹们则会早早地被安排好远嫁他乡,帮助巩固和临近部族的亲密友谊。在大家族的生活里,当然少不了仆人和奴隶。他们往往是通过掳掠或者贸易来到此处并埋骨于此。尽管在生前他们可能和主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区别,但是鲜明的社会等级仍然刻在血脉当中,并且在他们死后永久的体现在他们的墓葬中。
生命科学的先进技术,让静止的历史遗迹鲜活了起来。
(论文来源:Kinship-based social inequality in Bronze Age Europe, Mittnik A et al, Scienc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