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学道会
504 0
2019-11-10
1、中国人对“德国品质”的印象却一直在增强。
从早年风靡全国的桑塔纳,到近年来豪车代表奔驰宝马;从电气领域的博世与西门子,到化工领域的拜耳和巴斯夫,甚至这两年数码爱好者经常挂在嘴边的蔡司和徕卡,都是德国制造的杰出代表。
2、I.G.法本用极端的例子,展现了德国人对研发的重视甚至偏执,这种偏执一直延续到今天。
对研发的偏执,是德国制造的第一个奥秘,也是德国制造的灵魂。灵魂必须有血肉承接,对制造业而言,血肉,就是高技术的产业工人。
3、1969年,西德通过《职业教育法》,大名鼎鼎的德国双元制教育由此开始。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体一般为中学毕业生,学制2-3年。学员60-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操,30-40%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培训。
4、德国政府也构建了庞大的中小企业扶植体系,除了信贷优惠与税收减免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促进部门,给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国内外市场信息咨询和补贴。
5、德国人对依靠扩大社会总需求来发展经济的“需求端政策”都不感冒,这些需求端政策既包括大兴土木的财政政策,也包括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
德国人真正喜欢的,是供给端政策,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德国政府对研发创新的投入(技术),对产业工人的培育(劳动力),对中小企业信贷税收的扶持(资本/制度),其实都是以“厌恶大放水,深耕供给侧”为核心的德国模式的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