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里面的时间范围,短期与长期区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宏观经济学里的一个基本问题。经济学好们普遍认为,价格行为是区分长期与短期的一个标准。
长期来看,价格是有弹性的,能对货币供给水平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水平的变化只会对价格造成影响,表现为,名义工资,名义产出的变化,而不会对实际变量如产出,就业等产生影响。在短期,价格是粘性的,通俗讲,就是价格不能及时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也就意味着,产出跟就业等实际变量必定会做出某种调整。所以,短期来看,名义变量会影响实际变量。那么黏性价格如何影响实际变量呢?
比如,央行决定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新增的货币会通过银行创造信贷等资产扩张的方式流向社会经济生活中。但这个流动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货币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均匀的,因为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个体很难判断物价的上涨是相对的价格变化还是整体物价水平的变化。当通货膨胀出现时,新增货币的扩散和人们对通货膨胀的认识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被迷惑,做出错误的决定。
比如一个餐馆,当通货膨胀刚开始时,餐馆老板发现来他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刚开始,他不太相信,认为这只是短暂的行为,可以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两个月后,他的生意还是这么好。老板终于开始相信,是自己经营有方,于是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多招人,多投资。
一段时间后,通货膨胀扩散到整个社会时。人们才明白,这只不过是一场通货膨胀而已,收入增加的同时,整个工人成本,商铺租等都会上升。
可以看出,在短期,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名义变量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实际变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