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短期意义在于改进支付,但长期可能带来体系改变
短期来看,DCEP 聚焦于小额高频支付,主要意义在于改进当前支付体系中实体货币流通中的问题:
降低实体货币发行与流通过程中的高成本:实体货币的流通过程中,存在着污损、伪造等问题,同时印刷铸造实体货币的过程本身也有成本,数字货币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成本;
增强对货币交易过程中信息的把握:实体货币的交易是完全匿名的,监管无法追踪交易的情况;数字货币在保证一定程度的匿名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可控匿名,满足 KYC 和 AMI 需求。另外,数字货币的交易情况在线,央行可以宏观地获取社会交易的全局情况,对经济情况的把握更为到位。
长期来看,数字货币造成的体系性改变更加值得关注:
丰富货币政策工具:传统货币体系中,实体货币不付息,利率为零,导致央行实际上无法实行负利率政策;而数字货币可通过收取保管费的方式实现实质上的负利率,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我们不认为央行会使用这样的手段,但对货币政策工具箱有所补充。
有望为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基础:当前国际贸易中通行的跨境清算系统以的 SWIFT和 CHIPS 为主,在我国 CIPS 上线前,人民币的跨境清算也高度依赖这两个系统。数字货币能够大大降低跨境汇款与清算的成本与时间,同时有望改进兑换自由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必要基础。
增强民生领域资金流转效率和并降低信用风险:在民生领域,数字货币将大有可为。以保理行业为例,保理商需要对接买卖双方多个账户,同时存在票据转让后归属不明确导致付款对象错误等问题,数字货币可以简化管理,同时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等手段将资金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增强资金流转效率。另外以精准扶贫领域为例,数字货币可以通过发行端设置的方式实现提前指定资金用途,可以减少扶贫款项流转过程中的挪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