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741 3
2019-11-18
第3讲 中国经济增长的供给面分析
  这讲介绍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常规章节。课本只介绍了索洛增长模型,属于经济增长经典模型了,其中细节我就不赘述了。我觉得这讲有三个地方比较有意思:一是在关于供给与需求的争论中,作者运用了第1讲中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相关性来判定到底是需求主导还是供给主导,结合现实数据,得出二战后到次贷危机这段时间美国经济由供给主导,而次贷危机后变成了需求主导,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萨伊定律被普遍接受;二是专栏3-1涨工资能推进消费转型吗?主要的逻辑是工资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更多用资本代替人力,因此涨工资并不会推进消费转型。三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数量分析,通过增长核算发现其实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下滑主导因素是技术贡献大幅下降,而非一些学者分析的所谓“人口红利终结说”(劳动力只贡献0.3个百分点)。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技术黑箱里面的什么导致了经济增速下滑?毕竟在微观层面看不到技术倒退的迹象。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理论对于正确理解现实经济的作用,正确运用理论可以避免我们闹笑话

第4讲 发展战略与经济绩效
  第4讲承接上一讲而来,我在推荐这本书的贴子中强烈安利了这讲,因为实在太精彩了!从前言里面,作者指出所谓的索洛剩余其实就是个黑箱,如果学过计量经济学更容易看到这一点,在进行增长核算时候,我们只选取了两个变量劳动力和资本,而剩余的东西统统扔到了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中,这个残差项就是索洛剩余。可见,对于这个结果我们显然不能满意,必须要打开这个黑箱,因而作者自然引入了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生产函数中的α也可以代表技术密度,因此通过设定两个不同的α可以将经济中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区分出来,再根据最优化条件得出最优的资本劳动力比率。上述分析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成立初期的赶英超美战略会失败,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经济又能飞速发展?
  最后,通过对索洛剩余的再讨论,再次强化了结构分析在宏观分析的重要性,但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相关内容几乎为0。
  本讲应该说是我第一次在本科级别的教材见到这种分析,引入了林毅夫的理论,十分前沿,也十分贴合中国实际。可以说给中国增长奇迹给出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强烈推荐细细评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11-19 11:00:2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1-21 13:00: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1-25 08:27: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