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近期应对和远期选择 Post By:2010-3-8 9:48:05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本轮宏观调控背景下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指出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是防止现实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途径,并详细论述了近期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具体措施和远期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
关键词:适度宽松,通货膨胀预期管理,近期应对,远期选择
2009年,迅速增长的信贷投放使得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加强,而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美元贬值预期导致的全球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压力也不断增长,最新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将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时间,通货膨胀预期愈演愈烈。如何管理当前的通胀预期,避免其对现实通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本轮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
2008年,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全球经历着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世界上主要经济体逐步陷入经济衰退的困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宏观经济调控的累积作用开始显现。这些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2008年成为中国经济由升转降的一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将经济工作的重点由防通胀变为保增长。200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年初国务院确立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贷款增长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相对于8%的GDP增长和4%的CPI增长是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截止2009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42%;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32.03%,且M2的同比增长幅度超过前三季度名义GDP增速23个百分点。此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国内乃至全球的流动性都是明显过剩的。
通常,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静态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动态的传导过程,流动性过剩指标(货币供给相对于经济总量的变化)一般会动态地反映在通胀起伏上面。虽然对货币到通胀之间的传导机制和程度等问题还有争议,但经济学家的普遍共识是,这两者是正相关的,即过度的货币信贷增长在经过一段时滞之后必然导致通胀。2009年信贷的大量投放已经开始初步形成通胀预期,2010年中央经工作会明确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通胀预期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二、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短期的应对之策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预期值及预期的不确定性都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高的通货膨胀预期值或高的预期不确定性都会推动通货膨胀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因而防止通货膨胀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短期内,我们必须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通胀恐慌的形成。
(一)传递政府将有力防控通货膨胀的信号
目前,我国政府在公众中的可信度相对较高,因此政府应传递其已经知晓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信号,并传达坚定的信心,即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是温和的、可控的,政府完全有能力应对并坚决制止恶性通胀,以削弱通胀预期。
1.货币当局应该进行预调和微调。在避免经济下滑而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环境下,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调节作用,在科学分析预测流动性供求形势的基础上,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灵活安排各操作工具期限结构,增强公众信心,以有效熨平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
2.信贷投放要进行结构调整。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其释放的流动性有部分并未如期进入实体经济或者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体经济,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通胀预期的形成。由于目前货币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因此信贷投放的方向更应该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将资金配置到合理的行业和产业,如低碳经济产业、创新型民营企业等等,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二)增强CPI数据对公众通胀预期的引导
宏观经济数据表明,11月我国CPI指数虽然已经回正,但近两个月以来尚未形成高位态势,而与此同时,公众能切身感受到的生活必需品如房产、水、电、汽油甚至是食品价格却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这说明官方数据与实际情况的差距是存在的,因此改善数据指标的反应能力对于减少公众的疑问显得非常必要。
1.适当提高住宅在CPI指数中的权重。我国的CPI统计遵循了国际上不直接包括住宅销售价格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可比性。然而数据表明,在美国的CPI权重中,住宅类占42%左右,而我国居住类占13%左右。虽然作为一种投资,住宅销售价格直接计入CPI显得不合理,但是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适当提高房价在CPI指数中的权重,能更真实地反映实际通胀情况,打消公众对数据的疑虑,有助于形成合理预期。
2.利用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构建全国网络的CPI统计指标体体系,做好通货膨胀实时报告,并通过经济学家和统计专家构建相应的预测模型,对其他经济变量进行相关的通货膨胀预测定量分析,及时以出版新闻物和召开新闻会议等形式告知公众,提高CPI信息的时效性和透明度。
(三)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弱化其对通胀预期的恐慌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是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这也是公众关注通货膨胀进而通过对周围经济环境的观察形成预期的根本原因。因此,增强公众抵御通货膨胀的信心,弱化其对通胀预期的恐慌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1.提高居民收入,降低税负。首先,居民的收入要与经济的增长同步,做到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高工资,以保持劳动力在分配中占重要的比重;其次,要根据物价的增长、CPI的增长来调整工资,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最后,降低居民税负,通过上调个税起征点、实施对个人所得税税级距和级次的调整以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后顾之忧。当前我国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大多数居民的消费相对谨慎和保守,维持高水平的储蓄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在形成通胀预期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充分挖掘国人的消费潜力,消除公众对通胀预期的恐慌。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长期的最佳选择
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是一种以保持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或政策框架,政策的核心是把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或者目标区间。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为经济创造稳定的环境,使公众在进行投资和消费决策时不必为未来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担心,从而能够更理性地做出长期的投资和消费决策,使资源得以合理地配置,避免经济不必要的或非理性的波动,所以从长远来说,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稳定公众预期的最佳选择。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要求,但是我们可以结合现状确定长期努力的方向:
(一)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盯住的首要目标
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实质上是一种双重目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则必须在政府决策机构和中央银行、公众之间建立起一致的认识,即货币政策首要的的目标是致力于价格稳定,中央银行只对实际通货膨胀率偏离目标值部分负责,通货膨胀目标不需要从属于其它任何目标。
(二)建立稳定的财政制度和银行体系
从长远来看,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稳健的财政制度建设,减少政府通过各种行政手段或其他非市场手段强迫商业银行认购国债甚至直接向中央银行融资等情况的发生,避免其导致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异常变化;另一方面,鉴于银行体系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载体,应密切关注我国现有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积极促进我国银行体系稳健化建设和发展,提高其抗风险能力,从而对价格稳定产生一个较强偏好,稳定通胀预期。
(三)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央行通过定时公布宏观经济数据,更新网站消息,发表讲话等方式,使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透明程度与实行通胀目标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透明度较高的中央银行的做法,建立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与形式,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传媒手段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提供更具实质性内容的货币政策报告,分析并说明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途径、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与目标偏离的原因等,以使公众能够准确地把握货币政策的取向,更好地引导公众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总之,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货币政策,在降低人们通货膨胀预期和减少不确定性方面有着独特效果,因此它应该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方向,中央银行应该逐步从多目标向以通货膨胀为调控的单一目标转变,通过将通货膨胀率设定在一定范围内,增强公众对央行的信任度,稳定公众预期,从而真正实现低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