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晶晶被妈妈高高举着,目光越过层层人墙,兴奋地望着玻璃房子里10只翻滚玩耍的“世博熊猫”。这项娱乐对于大人来说纯粹是个体力活儿,自从世博熊猫空降到上海动物园,这里的熊猫馆快要被热情的人们挤爆了。不少有幸挤到玻璃房子前的大人们,还常常摆着胜利者的姿态不肯让出位置。
晶晶的妈妈在坚持了十几分钟后决定放弃,她拉着晶晶顺着熊猫馆旁边的小道离开。转到馆背后,晶晶却意外地发现,一个小小的玻璃房子里住着另一只熊猫。与刚才那些生活在大房子里的熊猫不同,这一只没有饲养员围着喂食、逗乐,显得孤零零的,而且脏脏的。
“为什么它不跟刚才那些熊猫在一起?”小姑娘扬起脸问。
“因为那些是世博熊猫,”妈妈跟她说。
“那这一只呢?”
“这只不是。”
小姑娘有点疑惑地站在我和她妈妈中间,显然她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眼前这一只脏脏的熊猫生于1999年。而晶晶之前看到的那几只活泼漂亮的,有着统一的出身,他们诞生于2008年,还有一只名叫“奥运”。此外,他们还统一具备另一个身份——世博熊猫。
本来,我试图纠正晶晶妈妈的解释,因为她的话听起来,好像动物园有意把不同的熊猫区别对待。但是,晶晶在回家的路上宣布了让我意外的结论,她说动物园里的其他动物一点都不好看,她只喜欢干净、漂亮的世博熊猫。我没办法纠正她。的确,无论是苏门答腊虎、非洲狮子、南极企鹅,都瘦骨嶙峋、没精打采的,看上去不太招人喜欢。
人的出身是不可选择的。这个论调看来如今也适用于动物群。大熊猫倘若有幸诞生于中国,便天生比其他动物多了几重身份,它们既是稀有物种,又是国宝、外交使节。有些熊猫诞生在特殊年份、赶上历史性重大活动,还可以成为熊猫群里的贵族,比如这十只世博熊猫很快就要住进占地10000平方米的豪华“熊猫林”。
而同样是濒危动物,东北虎却没那么幸运。虎年春节刚一过完,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里就有11只东北虎死亡。死因据说是动物园资金不足,导致老虎长期营养不良。那么,这些死了的老虎被如何处置了呢?据《新京报》报道,“一名(动物园)员工说,死亡的老虎制成几大缸虎骨酒。平时这些酒存在长颈鹿馆一楼。重要客人来了以及过年过节,园领导会拿出来请客送礼。”
这么说来,有些动物是在生前矜贵,比如熊猫,而另一些却是在死后被追认为价值连城。
几年前,我和一位动物保护组织的朋友做一篇关于虎骨贸易的调查报道,起因是一些东北虎繁育基地“非法”出售虎骨制品,而实际上他们都有林业部门的批文,也就是说,林业局对此是知晓的。当然,林业部门也有说法:尽管中国国务院在1993年发布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但是修建自然保护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所以他们希望国际上放开虎骨交易,让老虎为保护区带来收入。
这就好像在动物家庭里,有些天生就是干苦力的,而有些可能子以母贵,无需为生计操心。谁让百兽之王生在了一个认为虎骨具有养生作用的国家呢?
不过,对于5岁的晶晶,她对动物的喜好在人们精心策划的新闻效应中建立。我担心如果几个月以后世博熊猫搬离上海动物园,再想给她周末找个去处,恐怕就要动点脑筋了。
(文章转载自FT中文网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