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隐藏的内容
时间序列理论中的
两个新名词:ARCH 和协整
平稳时间序列理论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中自然起了很大作用。诚然,经济时间序列中不大可能有真正的平稳时间序列。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平稳时间序列,那岂不意味着其经济总在同一个水平上来回摆动?为使平稳时间序列理论能更有效地用于经济分析,人们通常的做法是先要把时间序列平稳化,即要去除其中的“非平稳”成分。这种“非平稳”成分有:线性增长趋势、周期性或季节性效应、特殊事件效应、若干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等。把这些 (非随机的) 非平稳成分去除以后,余下的部分就可看作一个平稳时间序列。
这样的方法几乎充斥以往所有的经济时间序列研究中。由此人们可用它来分析单个时间序列的变化模式,也可分析两个或几个时间序列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般是线性关系,这时用的方法就是所谓“回归分析”),还可分析单个时间序列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在线性关系情况下,这种方法就是所谓“自回归分析”)。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人们用这样的方法建立了无数经济模型。
然而,这种把一切都归结为平稳时间序列的做法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这样的方法把一切随机变化都归结为是一种平稳随机序列的变化,于是其变化的幅度 (用平稳序列的随机变量项的方差来刻画) 就不会随时间而改变。这显然与许多经济时间序列的实际不符。例如,在金融学中,证券收益率的方差对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一种投资风险。如果把证券收益率时间序列平稳化以后来计算其方差,那将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投资风险大小与时间无关。这样的分析结论显然意义不大。尽管可以通过时间段的划分来刻画不同时间段的投资风险,但那仍然是个很笨拙的做法。
恩格尔于 1982 年提出的新分析方法就是针对这样的问题的。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打破了平稳时间序列理论对分析强加的禁锢,而让序列随机变量项的方差也随时间变化起来,并且这种变化也遵循某种“自回归关系”。他的新方法叫做“自回归条件异方差”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ARCH),根据这种方法,不但时间序列本身有自回归,即过去与未来之间有一个线性关系,并且序列项的方差 (因为它随时间条件变化,所以它称为“条件方差”) 之间也有自回归。后一种自回归在几年后的 1986 年,由恩格尔的学生波勒斯列夫 (T.Bollerslev)提出的推广 (即所谓 GARCH) 表达得更清楚,并且运用起来更加方便。从此 GARCH 方法的应用就变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一切需要让方差变化的计量经济模型几乎全都开始套用 GARCH 方法。尽管人们对为什么“条件异方差”之间的关系是“自回归”说不出多少道理,但是这样做并不比通常的自回归分析更无理,因为人们需要的本来只是一种“统计描述”,而不是真正的内在机理。不但如此,既然有人这样来打破“平稳禁锢”,其他人也可用类似的思维再往前推进。于是形形色色的推广层出不穷,ARCH 和 GARCH 这两个词都被加上许多前缀和后缀,使得这类方法很快演变成一个大家族。
格兰杰考虑的是时间序列非平稳性的另一个方面。他的出发点不是单个时间序列的自回归,而是多个时间序列之间的回归。传统的做法是定出这些时间序列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后,余下的误差就作为平稳时间序列来处理。而格兰杰认为,这样的做法完全无视原来的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例如,考虑消费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问题。简单的做法是对消费时间序列与国民收入时间序列两者进行回归分析。然而,当你看到消费时间序列与国民收入时间序列都在随时间波动,并且波动方式还很不一样时,你就会感到这种回归分析所得出的线性关系实在是令人怀疑的。格兰杰于 1981 年提出的协整 (cointegration) 方法就是针对这种“虚假回归”的另外一种考虑。它认为当所涉及的经济时间序列很不平稳时,那就不应该直接处理这些时间序列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应该先找出怎样使它们的不平稳变化相互抵销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协整关系”,它使得一些有类似不平稳变化的时间序列的组合变为平稳时间序列。这样的考虑显然比原来的做法要好得多。为此,格兰杰提出了“整合度”、“表示定理”、“纠错形式”、“因果律检验”等许多新概念,大大丰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宝库。其应用领域之广泛,如同 GARCH一样势如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