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080 0
2010-03-23

《谈美》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谈美》一书中,朱先生谈到审美需要免俗的观点,认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请结合你的亲历或者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评论朱光潜先生这一段话,并说说人生美感培养的意义。

孟秋与魔鬼夜谈(节选)

孟秋之夜,残月依然可以朗照,我伏案读《谈美》也入了神。俄而旋风乍至,一个黑影跃然于案旁:是魔鬼来访了。

好家伙,我今夜突来拜访诚然不礼貌,但你也知道我的苦处,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说道,我身处地狱忍耐清苦已经太久了,却从未体味到一点美好。我听说人间是华灯喧街熙熙攘攘,混得好还有功名利禄,实在乐极。故我偷渡于此,决定不再回去。

我搁下书本,笑问:世俗浮躁哪有真乐啊?

嘿,老兄你身处人间,竟然不晓得世间快乐。我看你周围同学奇装异服,染发文身,你重庆市民流连霓虹、歌舞达旦,你国中人物精悉利害、绸缪得失,这些都是人生的真乐啊!

此言差矣。纵欲于世俗只是在追求肉身的快感,哪里是什么真乐。人生的真乐,的确是美感的体验啊。

美?魔鬼跳上案来,两只深绿的眼睛鼓得老大,流露出些不解来。

美可以启真,可以储善,可以怡情,可以净化灵魂。我曾略读孟石《谈美》,深契于心。譬如同一棵古松,我们看它却有三种态度。以木制具,实用也;觉茎叶之纹理,科学也;我若摒弃古松于我的利害关系,眼里只有其苍然绿意、遒然骨气,寂然凝神,然后物我两忘而达到人生至乐,便是美感的境界了。

而美感的境界所以能达到人生至乐,正因为美不是肉体的快感而是心灵的慰藉。古人得之者也众:太白有饮酒之美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陶潜有田园之美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子美有登高之美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他们都忘怀世俗纷扰,虽不为而趣不遗,虽为而俗不染,正所谓美可以免俗了。

魔鬼欣然,作深思状,又叹道:唉,太难了。一辈子也入不了这样的境界了。

噫,何难之有?我说道,柳子厚曾经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故美感境界的达到,全在我心的理解与体验了。理解便是忘怀世俗的功名得失,来去自由,能除执心;体验便是自失于无人交融的境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故王阳明心外无物,于未看花时心与花同归于寂;故石涛胸中无俗,神遇山川而迹化。所以,这样的人生入则无半点庸俗,出则无一丝悲沮了。这便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妙处。

魔鬼跨上前来,搭肩问道:老兄啊,这美感的体验既是不难,那你可曾有过?

我曾经体验小我之美。夜深学困,室友皆眠,便觉得独处室中好似独处于整个宇宙;也曾学了达夫,独行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一时间只觉得这是人生中最美最自在的时候,竟不知当夜的月亮是未名湖畔的季月,是清华荷塘边的朱月,还是承天寺外的苏月了。月与我交感共鸣、往复回流,分不清哪里是月哪里是我,仿佛回到庄子那里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