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藏经阁
10942 16
2010-03-23
我想每个经济学家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这是很难复制的,别人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看过了千千万万种方法,但没有自己的方法,这是可悲的。不过,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必须通过经年累月的研究积累,才能获得。所以在这之前,也不妨看看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介绍的研究方法,或许能找到捷径。
首先,钱颖一前辈介绍了自己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我口中说着久仰久仰,心里却不知道这位阿姨是什么来头,回去百度下)她总结自己的经济学分析框架由三部分构成: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
她是从这三个视角出发来看待经济问题的: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像这种方法论的东西真的好深奥,很难理解,不过就像“道可道,非常道”,既然是道理,总是可以说清的,当然,这种道理不是一般的常理,获得了这种道,在经济学研究中就有了捷径。我认为这里的三个视角是现代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出发点:首先人性假设——经济人,从人都是利己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价格机制在市场中发挥作用;其次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使得厂商不可能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想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需求和供给常常不能均衡;资源有限性,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成为经济学所有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照系按我的理解,应该指的是在分析的时候所依据的原理。比如在分析产权和经济制度时,我们会参照科斯的内生交易费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参照系,就会使得自己的分析凌乱而不知所云。所以,首先从三个视角,或者称假设出发,然后选择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这时,就需要选择恰当的分析工具,这是钱颖一提出的第三点分析框架。
关于分析工具,这是我最欠缺的了,除了看过供需曲线图像模型之外,其他的诸如萨缪尔逊重叠代模型(研究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格罗斯曼、哈特和穆尔的所有权-控制权模型(研究控制权的配置对激励和信息获得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拉丰和梯若的非对称信息模型(研究“配置效率”和“信息租金”之间存在的利弊得失交换问题等)、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银行挤兑模型(研究金融危机和金融体制的脆弱性)都没看过!
这就是钱阿姨提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首先从三个视角(假设)出发,然后选择相关参照系(经济学理论)进行阐述(定性分析),最后运用分析工具(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张五常谈到“我是怎样学习经济学”时,反复强调要“登堂入室”,做任何研究,书法、摄影、乒乓球、象棋,要有一种“进入”的感觉。我现在看这些名家谈论自己的学习方法,内容说了很多,但我真正关心的是他们“一以贯之”的东西。正所谓“纲举目张”,我希望看到他们的“纲”。张五常没有藏私,通过他的讲述,我真正体会到了他的“道”——进入。我的“道”是“至诚”,是对知识的敬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敞开所有胸怀,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不做任何亵渎知识的事。张的“道”是“进入”,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完全超然物外,在“进入”的世界除了知识,一无所有。他把自己设想为身处汪洋大海之中,任身外波涛汹涌,自己坚如磐石。“进入”之后,心外无物。我想到了王守仁的道——知行合一。他为了求道,他尝试过许多途径,想过由佛入道,也找过道士,这些途径都无法让他找到自己终身“一以贯之”的道。最后,当他尝试朱熹的理学时,他摸到了门槛。朱熹的理学强调“格物致知”,这个词是出自《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知至而后诚其意······”后世的学者对于什么是“格物”,以及如何“格物”,莫衷一是。朱熹提出:“要致知,首先就必须格物。”于是王阳明每天就去格竹子,格得筋疲力尽,依旧没有找到道。他被发配云南(还是贵州?)后,不得不于穷山恶水之中,亲自耕种,同时,他还开办学堂启迪附近村民的智慧。正是通过了身体力行,他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当然不是指言行一致,有时候甚至应该是口不对心,甚至应该是委曲求全。对现实的妥协是为了实现自己最终的目的,妥协、欺骗、腐败、堕落甚至淫乱这些都是手段,都是为了实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王阳明懂得这些之后,他已经天下无敌。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圣人所经历的七个阶段,我现在勉强窥得了“意诚”的门槛,希望再经历几年的修养,甚至在我身死之前,能够到达“家齐”的境界。
附件列表

理解现代经济学.doc

大小:75.5 KB

只需: 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txt

大小:23.39 KB

只需: 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23 22:17:04
 钱颖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1961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专业,1981年本科(提前)毕业,198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学美国。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大学执教。1990年至1999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1年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2001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25 14:14:42
这个不错,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7 23:34:48
楼主,第四个文档是坏的,麻烦发到我的邮箱:binyunhuang@163.com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0 16:07:29
xiexie 谢谢 楼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5 15:56:29
多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