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调查显示:社会转型期,青年压力最大</P>
<P> 中科院调查显示:社会转型期,青年压力最大</P>
<P> 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个人成就是转型期"特色压力"</P>
<P> ●中国青年报 20041224</P>
<P> 本报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陈娉舒)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一项刚刚完成的国人压力调查显示,社会转型期,20岁~30岁人群压力最大,压力均值为71分。其他3个年龄段的压力均值是:31岁至40岁为67分;41岁至50岁为66分;51岁至60岁为68分。 </P>
<P> 这一名为"社会转型期不同职业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的调查,历时4年完成。2000年8月,课题组在一个国有企业获得调查问卷1408份,累计压力8545种,并将这些压力归纳为10个方面,即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个人成就、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家庭、住房、子女和个人生活。2001年开始,课题组将这10种因素的89项压力源在不同省市及铁路系统中进行检验。4年间,调查涉及企业员工、医疗卫生人员、教育工作者、农民、公务员、军人等十几个职业群体近万人。 </P>
<p>
<P> 调查显示,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个人成就是转型期"特色压力"。 </P>
<p>
<P> 社会环境压力主要是由于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而感受到的压力。课题组对某国有企业职工进行调查发现,该企业员工感受到的社会环境压力中,有4种在89种压力源的大小排行中名列前茅,分别是:对社会公德的忧虑、对社会保障的担忧、对社会稳定的担心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的影响。 </P>
<p>
<P> "这说明,企业员工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社会环境压力,感受最深。"项目课题组组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陈龙说。 </P>
<p>
<P> 在工作压力中,被调查者对工作任务、劳动强度、工作责任和竞争等压力感受较为明显。在社会转型期,因为经济体制和劳动组织制度改革,企业员工对竞争压力的感受越来越大。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和不情愿的工作应酬等问题也给他们带来一定压力。另外,文化知识的更新、业务能力的提高等压力已经成为一种逐渐增长的压力,这在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尤为明显。 </P>
<p>
<P> 在个人成就压力方面,陈龙指出,"工作有了成绩和荣誉的压力"与"免职降职或处罚的压力"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应该引导个体在追求个人成就、体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正确对待职务升迁、个人名誉、成绩与过失等问题,降低或避免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 </P>
<P> </P>
<P> <B>社会变迁给青年人带来困惑烦恼</P>
<P> 价值观与环境文化冲突造成压力</B></P>
<P> ●记者 陈娉舒 董伟(中国青年报 20041224) </P>
<P> 对于"二三十岁的青年压力最大"的调研结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觉得非常正常。"社会变迁给予青年更多的发展机会,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困惑。在超越温饱以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精神方面也会遭遇更多的烦恼。"陆士桢说。 </P>
<p>
<P> 陆士桢曾撰文探讨当代青年和"五四"时代青年的异同。"虽然隔了几十年,但是在追求精神的完善和内心的挣扎方面,两个时代的青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为他们都面对着一个不断变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处于时代变迁中的年轻人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发展方向,这一方面会给人带来自由,另一方面,决定、判断、准备的过程也是一个煎熬的过程。 </P>
<p>
<P> 陆士桢认为,社会结构在调整,青年人往往是受到影响最大的群体。当前,一些政策更有利于中年老年人,比如买房和医疗改革政策。 </P>
<p>
<P> 本次调查课题组组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陈龙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其实早在十二三岁就已基本形成,而不是一些人以为的成年后才形成。目前正处在20岁至30岁年龄段的群体,他们在十二三岁时,正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开放举措,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提供了一片全新的土壤。这批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学校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熏陶中的一些因素也容易影响他们,比如"高分高能"、"出国留学挣大钱"、"有钱就有本事"、个人打拼、重物质享受等。 </P>
<p>
<P> 但是,陈龙说,拥有这些全新价值观的这批人,上班后,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现实环境的反差很大。目前的单位文化,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痕。处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单位的组织环境或许有所改观,但是各种管理手段良莠不齐,管理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20岁至30岁人群的价值观,势必与这样的环境文化形成冲突,从而产生困惑,造成压力。另外,20岁至30岁的人,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除面临工作压力,他们还有成家、购房、子女抚养、和社会交往等诸多压力,还存在缺乏社会经验、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P>
<P> </P>
<P> <B>职位越高 压力越大</P>
<P> 很多年轻管理者"心理亚健康"</B></P>
<P> ●记者 陈娉舒(中国青年报 20041224) </P>
<P> 中科院的调查显示,人们心目中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压力较大;职位越高者,压力越大。 </P>
<p>
<P> 研究人员在山西某县调研时,发现不少农民穷得"一年顶多能吃两回肉",但压力感在各职业群体中却最低。该县不同职业群体按压力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农民、农民工、城镇工人、医生教师等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县级领导。 </P>
<p>
<P> 课题组在全国多个省市的统计分析证实了这一点。调查显示,不同职业群体的压力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层80分;经理层75分;教职员工75分;一般管理技术人员72分;医务工作者、社区人员、下岗人员68分;矿工60分;一般企业工人59分。 </P>
<p>
<P> 陈龙说,企事业单位内部也是如此。企事业单位中,职位越高,压力越大,身心健康水平相对越低。这是因为该人群担负领导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工作压力自然也就大;同时,由于他们在外工作时间长,社会应酬多,很少甚至基本不能关心家庭事务,造成家庭问题上的压力比较突出。这些"高层"、"中层",以及年轻的员工中,很多身处"心理亚健康"状态。在单位和社会整体绩效提高的同时,其个体的心理健康包袱却越来越重,这值得深思。 </P>
<p>
<P> 陈龙认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一个单位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员工或社会个体的力量来推动。员工或社会个体身心不健康,必然妨碍整体的发展。陈龙呼吁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都要切实重视员工或社会个体的"压力感受",切实重视个体的自身价值,为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多给予人文关怀,多创造积极条件。</P>
<P> </P>
<P> <B>青年人如何缓解压力?</B></P>
<P> ●记者 董伟(中国青年报 20041224) </P>
<P>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有利于青年人缓解压力: </P>
<p>
<P> 一是发展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处理好个人自我性发展与社会客观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应重点解决3个问题:对所处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持正确的态度;学会把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掌握使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保持和谐关系的恰当方式。 </P>
<p>
<P> 二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个性,特别是发展抗拒压力、耐受挫折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P>
<p>
<P> "这些心理调适能力是现代人的必备生存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挑战青年人的发展,也同时挑战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的教育及服务工作。"陆士桢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