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弹指一挥间,60 年铸就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委、省ZF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进程不断加快、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改善,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为增强综合省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工业发展回顾
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省工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日益彰显。纵观工业60年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
1、1949-1957年的起步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3.6亿元,原煤产量114万吨,生铁0.1万吨,钢、钢材、水泥、化肥等工业产品均为空白。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我省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物力、财力,重点发展电力、煤炭、冶金、机械工业和一些关乎民生的轻纺工业。“一五”期间,我省恢复和扩建了马鞍山铁厂、铜官山铜矿、淮南煤矿、芜湖纺织厂等一批企业,新建了安徽机械厂、安徽造纸厂、安徽印染厂、芜湖天河羽绒厂等一批骨干企业;1955年和1956年,我省又先后从上海迁来108家企业,有力增强了我省工业的技术力量,初步形成了安徽工业的雏形。“一五”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8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1.4%,“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安徽工业开始起步。
2、1958~1978年的曲折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几经挫折,增长低、波动大。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工作上急躁冒进,经济建设规模脱离实际,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工业内部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1年,工业总产值比1958年下降了25.7%,比上年下降51.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下滑,其中原煤比上年下降11.3%,钢下降58.4%,水泥下降25.6%,化肥下降29.8%。经过1963~1965年的经济调整,工业基本恢复到1959年的水平。1966年“文革”开始,工业经济发展再次受挫。1966~1969年,全省生产建设差不多处于半瘫痪状态,工业生产跌入谷底。1970~1978年,全省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基本建设,增加了一批生产能力。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9%,为60年来发展最慢的时期。
3、1979~1983年的恢复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省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开放领域逐步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省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两步利改税、转换经营机制等主要阶段。企业改革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扩张了短缺经济态势下的产品供给,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一阶段,全省能源、原材料工业显著加强,轻工、纺织、机械、食品等传统工业在调整中进一步提高,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198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62亿元,为1978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
4、1984~1992年的稳步增长阶段。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使之成为自主生产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以逐步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克服大锅饭的弊端,从而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两小”(小商品、小规模)起步,到“六个轮子”(区、镇、乡、村、联户、户办)一起转,再到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1235”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全省涌现了一批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县、超10亿元的乡、超亿元的村和企业集团,进而带动了全省工业的快速发展。
199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293亿元,为1983年的3.4倍,年均增长14.4%。
5、1993~1996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给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加之工业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稳步推进以及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我省工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强优企业群,钢、水泥、冰箱、洗衣机、叉车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其中,马钢、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海螺水泥、合力叉车、古井酒业、圣泉啤酒、合肥芳草、奇安特鞋类、芬格欣等一批企业和产品已成长为全国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马钢车轮轮箍、高速线材居国内先进水平,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成为全国最畅销产品,海螺水泥成为国家重点工程专用水泥。1996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634.2亿元,为1992年的1.8倍,年均增长16.5%。
6、1997~2003年的增长回落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加之资金、技术、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我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遭遇瓶颈,自1997年以来,企业效益连续4年低迷,工业企业亏损面居高不下,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明显放缓。为此,我省以“七个一批”为抓手,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国有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如期实现,企业债转股、兼并重组和压缩淘汰落后产能等取得明显成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也在积极推进。全省工业生产呈现出稳中趋快的发展态势,增长速度由1998~2001年的一位数提高到2002年、2003年的两位数;企业效益逐期回升,利税总额由1998年的106.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59亿元,5年增长了2.4倍。
这一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首次迈上千亿元平台,2003年达1255.8亿元,为1996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10.1%。工业增速有所回落,但工业运行质量在调整中得到提升。
7、2004~2008年的加快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机遇期,我省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整、改革、管理、后劲”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并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集群。随着各项改革与政策累积效应的集中释放,全省工业经济出现重大转机,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省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48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487.6亿元,年均增长19.1%;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2%上升到39.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39.2%提高到54.8%。
这一时期,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也得到提高。一是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由2003年的25.7%下降到2008年的20.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27.9提升到209。二是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资本保值增值率由116.6%提高到117.3%,全员劳动生产率由5万元/人年提高到18万元/人年。三是工业经济的财税贡献明显增强,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由10.2%提高到13.7%,实现利税由359.4亿元增加到830.3亿元,成为全省财税的主要来源。
二、工业发展成就
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全省工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经济在总量规模、结构调整、效益质量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奋进的安徽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一)总量规模显著扩大,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工业强省”等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195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只有1.8亿元,经过33年的努力,于1985年首次达到百亿元规模。此后,工业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从百亿元到2001年的千亿元,用了15年时间;从千亿元到2006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用了5年时间;而跨上3000亿元平台只用了两年时间,其中2008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超过1995年前43年的总和。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200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3.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7.7%上升到2008年的39.3%,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2008年的54.8%,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全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加快发展的势头更为明显,实现增加值由1998的年的44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259.7亿元,年均增长17.9%,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
(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省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主要分布于作坊式手工业和少数工矿行业。60年来,国家对工业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0885.3亿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6.6%,年均增长23.1%。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不仅完善了工业体系,这些投资分布于37个行业大类、179个行业中类、454个行业小类,全省基本形成了分工明确、门类较为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而且改善了工业行业结构,培育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及原材料等优势行业,其中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家电、汽车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家电、汽车等生产基地。2008年,全省轻工、冶金、能源、机械和化工五大行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0%以上;标志着工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比重达25.4%,已成为安徽工业第一支柱产业。
(三)工业装备水平提高,产品产能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通过加大投入和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1979-2003年,全省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832.7亿元。近年来,我省始终不渝地抓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投资成倍增加。“十一五”前三年,全省技术改造累计投资已达3339亿元,为“十五”投资总和(1762亿元)的1.9倍。投入的不断增加,提升了企业装备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6180.8亿元,为1978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72倍、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的4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由2000年的178.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17.9亿元。主要产品产能已达到一定水平。2008年,全省原煤开采能力、电力装机容量分别达12141.1万吨和2596万千瓦,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正式建成;钢材产能达2467.3万吨,水泥熟料9604万吨,水泥8030万吨,平板玻璃980万重量箱,金属切削机床8.5万台,家用电冰箱1504万台,家用洗衣机2373万台,彩电49.8万部,房间空调器1115万台,汽车产能为115.2万辆。
(四)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经过60年的发展,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崛起。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998年的3887家增加到2008年的11392家,平均每个企业年创产值由1949的9.5万元增加到9798万元,扩大1030倍(现价);其中87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到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5.3%,成为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坚持抓重点项目建设,抓骨干企业成长,坚持“择优、创牌、造舰”,打造了一批企业集团,如汽车工业以奇瑞公司、江淮汽车企业集团为代表,成为我国民族汽车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典范;材料工业以马钢、铜陵有色、海螺为代表,成为业内有影响力的领军式企业;丰原集团依靠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之一;能源工业以淮南、淮北矿业集团为代表,技术经济指标居全国行业领先水平。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361家,为1998年的7.4倍;超50亿元企业达2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11家,如马钢主营业务收入达751.5亿元、铜陵有色为446.1亿元、安徽省电力为340亿元、淮南矿业为231亿元、安庆石油为202亿元、奇瑞为187.6亿元、安徽中烟为167.8亿元、淮北矿业为166.6亿元、江淮为137.8亿元。同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方兴未艾,如无为高沟电线电缆产业群产值已达100多亿元、当涂博望机床产业集群年产值达30多亿元,淮北煤矿印刷机械、桐城汽拖配件、芜湖县机械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群也呈欣欣向荣的发展之势。
(五)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竞争优势明显提高。60年来,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08年,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114万吨增加到11913万吨,增长103倍,总量占全国的4.3%,居全国第6位;发电量由0.2亿千瓦时增加到1093亿千瓦时,增长4555倍,总量占3.2%,居第13位;卷烟由57.4亿支增加到1161.8亿支,增长19倍,总量占5.2%,居第7位;纱产量由341吨增加到42.3万吨,增长1239倍,总量占2%,居第10位;布由3000万米增加到4.9亿米,增长15倍,总量居第12位;肥皂由609吨增加到3万多吨,增长49倍;烧碱由100多吨增加到22.8万吨,增长2279倍。
一些重要产品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加速发展,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省彩电产量由1985年的5万部增加到229.7万部、家用电冰箱由1979年的32台增加到1130.5万台、家用洗衣机由1979年的7台增加到695万台、房间空调器由1990年的1.2万台增加到658.4万台,分别占全国的2.5%、23.8%、16.4%和8%,居全国第9位、第1位、第2位和第3位。汽车工业发展迅猛,产量由1969年的302辆增加到2008年的61.6万辆,占全国6.6%,居第8位。
一批名牌产品脱颖而出。美菱、荣事达、合力、奇瑞、江淮等品牌享誉中外,江汽的汽车底盘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丰原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第一,马钢的高速线材、车轮轮箍居国内先进水平,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产量排名全国第一、世界第五;海螺水泥产量居全国水泥行业第一,在世界水泥行业名列第三。
同时,工业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三资”企业已达83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75.9亿元。目前,全省有800多家工业企业产品走出国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由2002年的18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05.6亿元。
经过60年的努力,我省许多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家用电器、汽车等生产基地,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不断提升。
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
标 | 1949年 | 1978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8年 |
原煤(万吨)
| 114.1 | 2453.2 | 3205.4 | 4790.0 | 11913.2 |
发电量(亿千瓦时)
| 0.2 | 83.4 | 194.2 | 368.1 | 1093.4 |
成品钢材(万吨)
| | 70.0 | 188.3 | 431.7 | 1906.6 |
彩电(万部)
| | | 9.0 | 156.1 | 229.7 |
冰箱(万台)
| | | 34.5 | 169.9 | 1130.5 |
洗衣机(万台)
| | | 34.0 | 131.7 | 695.0 |
汽车(万辆)
| | 0.3 | 0.3 | 10.7 | 61.6 |
(六)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发展格局多元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工业所有制结构单一,特别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合作化运动,我省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公有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4%提高到1957年的82.9%。从5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前,我省几乎消灭了个体和私营经济,所有制只剩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结构。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国有、集体工业分别占79.9%和17.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仅占2.8%。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成为工业发展的主体,工业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化。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国有大型企业基本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大批国有中小企业退出了国有经济序列。全省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由1998年的1651户减少到2008年的632户,集体企业由1165户减少到225户,国有和集体企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由83.4%下降到13.1%。与此同时,非公有制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达9960家,全年平均从业人员121.7万人,拥有资产3669.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208.2亿元,企业当年实现利润348.7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7.4 %、57.7 %、36.3%、47.4%和57.5%。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非公有制工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三资、私营企业已发展到835家和7509家,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2.3倍和13倍,已由外资成长拉动转为内资主导发展。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工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也由1979年的48.4:51.6调整到2008年的28:72,结构日趋合理。全省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省会工业密集区为中心、以皖江工业密集带和沿淮工业密集带为支撑的发展格局。2008年,全省汽车、装备制造、优质金属材料、水泥及非金属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能源及煤化工和生物技术工业等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80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6%。
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为加速安徽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比较而言,我省工业发展水平还偏低,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未根本扭转,加快安徽工业发展还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不断加剧等重重考验,工业强省任重而道远。放眼未来,我们相信,在省委、省ZF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安徽工业完全能够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安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再创新的辉煌!
作者:杨亚坚 来源:安徽省统计局